寒假一个月,转瞬即逝,早几天我就开始觉得压力山大,手心出汗,心跳加速,大脑怠机,晚上也失眠,我知道,这时候焦虑找上门来了。
怎么办呢?
我用了一个简单但是有效的方法来调节,就是大声说:“我兴奋了!我兴奋了!!我兴奋了!!!”说完后做一些挥拳、跳跃的动作,好像你即将上场打一场重要的比赛,甚至上阵杀敌。
你可能会怀疑,这样的方法真能有用吗,不就是自欺欺人吗?
哈哈,我亲测了,还真的有用。
因为这样一来,大脑会把我目前的状态判断为兴奋,而不是焦虑,从而会把当前的问题看成是机会,进入处理问题模式,而不是把问题看成是威胁,进入恐慌模式。如此一来,我就不太会受到情绪的困扰,而能够集中精力在问题本身,从而表现更好。
这是基于心理学里的“情绪建构理论”:人类的情绪是自己主观建构的,而不是客观刺激规定的。这个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哥伦比亚大学的沙克特(Schacter)和宾州州立大学的辛格(Singer)在1962年做的一个著名实验。他们招募了一百多名参与者,告诉他们,我们要来测试一下一种新型维生素对视力的影响。但其实,这些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三组:
第一组注射了生理盐水,这对人没有什么影响;
第二组,注射了肾上腺素,这会让人产生强烈的生理反应,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研究者也告诉这些参与者,这个维生素会让你有生理反应;
第三组也是注射的肾上腺素,但是研究者专门跟他们强调,这个维生素不会引起太大的生理反应。
然后,参与者又被随机分配到两个不同的场景中去,第一个场景让参与者感到轻松愉快,比如玩小游戏;第二个场景里则是让参与者感到愤怒,问一些侮辱性的问题,比如“你们家谁几乎不洗澡”。最后一个问题就更冒犯了,是“你妈妈有过几次婚外情”,甚至最少的答案都是“4个或更少”。
那么,这些参与者都被激发起同样的情绪了吗?
没有!对于那些科学家提前告诉他们“会有强烈的生理反应”的人,他们的大脑早就做出了相应的预测,等他们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时,大脑就没有当回事,也没有太大的情绪反应。
反过来,那些科学家故意跟他们说“不会有太大生理反应”的人,当他们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的身体信号涌入大脑时,大脑就吃了一惊,因为这些身体信号不符合它的预测。再结合外在场景,大脑就得出了结论:这个场景一定特别让我开心,或者特别冒犯我,我才感到格外愉快或者愤怒。
这个实验说明,并不是环境给你什么刺激,就一定能激发什么情绪,而跟你大脑的预测有关。
这就是“情绪建构理论”,用美国东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丽莎·巴雷特(Lisa Barrett)的话说就是:“情绪不是对世界的反应。你不是感觉输入的消极接收者,而是情绪的积极建构者。”
如果你恰好读到这篇文章,恰好也因为即将上班有些焦虑,建议你也试试这个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