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有很多个夏天,但没有任何一个夏天像今夏。今年这个暑假,对于每个人来说,一定都是刻骨铭心。洪水之灾、疫情叠加,让遍体鳞伤的全世界更加满目疮痍。全国各地、社会各界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受灾地区的关心,千里驰援、鼓劲加油,各大媒体、朋友圈、微信群,一段段文字、一张张图片不断在刷屏,看到那一幕幕温暖人心的救援场景,无数人泛红了眼眶,谁不为之动容!
“亲爱的孩子们,无论是肆虐的洪水,还是看不见的病毒,看起来与我们有一段距离,但我们同处这一方热土,同在这一片天空,我们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一家人”。作为一名老师,隔着屏幕,我自然会向学生开展“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教育活动,自然要告诉他们究竟什么是“灾”、什么是“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给学生带来入心的生命教育、信念教育,才能真正引领学生产生“命运与共、携手向前”的情感。
的确,明天和意外我们不知道哪一个会先到,但我们要坦然面对。洪灾和疫情接踵而至,我们难免会感到烦闷、枯燥,而书籍则是心灵最好的治愈。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永正老师的《我的教育故事》,王文丽老师《课堂飘香是茉莉》,李迪老师的《智慧应对班级棘手问题》四篇专业论著。
我花了很长时间,不止一遍地去读于永正老师的《我的教育故事》,这本书是于永正老先生的“封笔”之作,也是他的“遗作”。 于永正老师在2014年3月患上了血液病,开始了近4年的治疗。在治病的四年期间,笔耕不辍,特别是在生命的最后半年,他依然没有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根据回忆撰写了30篇教育随笔或故事,期望把自己的教育经验一一讲给老师们听。三十个故事,每一个都很精彩。全都融入了于永正老师非凡的教学智慧,也融入了他饱含深情的教育情怀,那暖暖的“爱”的记忆的温暖。
教育本身就是一场修行,于老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不忘记将他的宝贵经验通过文字方式留给我们。他的文字,他的情怀让我一次次泪目,一次次落泪。于老感叹:“假如时光倒退十年,不要多,只十几年,再给我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的机会,再让我教一届小学生,把我现在相对成熟献给学生,那该多好哇!” 这是什么样的信念,这是什么样的情怀!
读于老的这本书,我似乎更加体会到了加缪所说的“活着就是最大的反抗”的含义,灾难与病痛面前,生命的力量是如此顽强。
这一年,母亲身患脑梗塞和阿尔茨海默病。同病魔、同心理作斗争的过程,是漫长而又缓慢的过程。这一年,因为疫情,我所获得的第七届希望工程“奉献教师奖”暂时取消了暑假到上海、深圳两地培训的安排,因为疫情,我所跟随的省名师培育对象研修团队也取消了第二次集中研修培训的安排,当然,疫情也给了我更多陪伴母亲的时间。
母亲的病,在医院从去年冬天住到今年春天,出院后,又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在疫情再次来袭的这段日子里,我就把母亲接到了我县城的家,让母亲同我、我的儿子女儿一起住,每天一天三次的小区散步,成了那段时间我和母亲共同的“工作”。吃过饭领着女儿、领着母亲到小区里走走,小区里的四个健身广场,就成了母亲每天的“打卡地”,从第一站到第二站,再到第三站、第四站,每天三次相同的行走路线,相同的活动地点。小区里那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不知道留下了我们仨多少的脚印,小区里那满眼的绿树成荫,不知道记下了我们仨多少的连绵而谈,可是母亲依然记不住路……
我本不太会做饭,母亲在时,我做的也都是家常便饭,可母亲却说我做的饭菜好吃至极,每天都吃得很饱;每天晚上,我和母亲和女儿睡同一张床,母亲睡在我的左边,女儿睡在我的右边,母亲睡眠本不太好,可自从来道口住的这些日子,她却说睡得极为香甜……
母亲说她和女儿是粘在我身上了,如影随从,想摔都甩不掉的。可是我,多想就这样被她们牢牢得粘住,永远都不会分开!过去的日子,母亲陪我蹒跚学步,陪我长大成人,陪我风雨人生,今天,我陪母亲慢慢变老,陪她看日出日落,陪她走出病痛的阴影,多想就这么一直走下去!多想……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个暑假,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性,面对人生的成功与失败,面对人性的真实与虚伪,面对自己内心的不安与惶恐......如林清玄所言,常想一二,不思八九,坦然面对,淡然处之。
只要心中有爱,心就不会干枯。只要心中有爱,将爱与心,没有哪一个夏天不可逾越,无可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