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机上,目睹了这么一幕。一位年轻的妈妈,想喂自己的儿子飞机上派发的炒饭,也不知道是孩子本不饿,还是不喜欢饭的味道,当妈妈把一勺饭伸到孩子嘴边时,孩子一边捂嘴一边摇头,年轻的妈妈放下勺子,顺势就在孩子头上打了一巴掌,孩子措不及防“嗷”地叫了一声。当妈妈再次拿起勺子喂孩子时,尽管孩子眼里还泛着泪光,却极不情愿地张开了嘴巴,吃下了妈妈喂过来的饭菜。
那一刻,我心里扭着扭着地难受。说实话,真希望那孩子能坚持着不张开他那小嘴。如时间和条件允许,我多么想跟那位年轻的妈妈聊一聊。其一想阻止妈妈别对孩子动手,毕竟孩子并没犯什么原则上的错误,只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拒绝吃饭而已,何以至于就招来劈头一巴掌;其二,真想问问这位年轻的妈妈,你到底想要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如果老习惯按自己的意愿要求孩子,孩子会不会被塑造成一个唯唯诺诺、没有主见的性格特征?那真是妈妈愿意看到的吗?在没有触犯他人的前提下,如果连按自己意愿选择生活的权利也没有,而是处处迫于外界种种压力生活,又有什么幸福可言?
我们经常会说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告诫我们,与人相处,要换位思考,从自己的情感、需求出发,以己度人、推己及人,既不丧失自己,又能为他人着想。它体现为人际间的善意共存意识,即人与人是平等的,要把他人当成自己一样来对待。
但“己所欲,勿施于人”,即自己喜欢的事也不能强加于人,又何尝不是与人相处的另一种告诫。自己喜欢的,未必是别人喜欢的,如果把自己喜欢的事强加于别人,同样是对待别人的另一种形式的不尊重。“己所欲,勿施于人”从根本上讲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是一致的。
但是,“己所欲,施于人”,的确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犯的错误。我们总认为自己喜欢的或者需要的,别人也会喜欢,也正好需要。尤其愚蠢的是,我们常常这样对待身边的亲人。
比如,你认为喝牛奶对于长身体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和有好处的,事实上确实如是,于是拿出家长的姿态来,给孩子规定,每晚睡前必须喝一盒牛奶。但不巧的是,孩子恰恰不喜欢喝牛奶。于是,你就觉的得孩子不听话了,要不训斥,要不威逼利诱,直到孩子喝下这盒牛奶你才安心。诸如此类的事就多了去了,你认为孩子需要上个奥数班就给报个奥数班,你认为孩子需要学习弹钢琴就给报个钢琴班,殊不知,所有这些都是你认为好的、有用的,但孩子未必喜欢。
再有,父母一天天年老,当他们的生活能力越来越差、自主能力越来越有限时,打着孝顺旗号的子女又登场了。这些子女们可能会在父母胃口不好时,规劝父母吃下他们做的饭菜,理由是“不好好吃饭,营养怎么跟的上?”;在父母本来体力已经不支时,依然让父母坚持户外运动,理由听起来也很充分,“不加强锻炼,身体会越来越差”。各种苦口婆心的规劝看起来如此合理,然而只是以此来上演着自己的‘孝心’,并没有真真正正去问候父母的感受和愿望。
其实,鲜有人不爱自己的父母和孩子的,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暖心的?我想最根本的就是把他们做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去尊重了。有了这种最起码的尊重,就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而不是只顾及自己的感受,却忽略他人的感受。
然而事实上是,我们总是打着爱的旗号或以爱的名义,剥夺了挚爱亲人的自主权利。最可悲的是,这种因不尊重给他们带来的侵犯,我们往往浑然不自知,甚至是爱之愈深,伤之愈切,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就像我在飞机上遇到的那位妈妈,她本意绝不愿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性格唯唯诺诺的人,但是如果她总习惯这样对待孩子,造成不好的后果将是必然。
当我们已然接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告诫时,不防也要时时提醒自己“己所欲,勿施于人”。如果每个人在与他人相处中都能守住这些个原则,我们的生活氛围岂不更加和谐舒心?嗯哼?🤗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