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的承诺不是开玩笑的
写好日更不单单是每天写作的这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也是背后另外几小时的思考和输入。就算每天多拿出两小时,在现有已经很紧张的日程表上真是插不进去。所以这是一个新习惯的养成,养成如何持续输出高质量的思考与输入,如何高效的思考与输入,这是一项值得死磕的刻意练习,中间必然经历阵痛。
以前上学时写论文,明显能感觉到查阅资料特别丰富的时候你自己的内容会自动浮现出来,不需要对着电脑憋着,想我到底写什么观点。当你看到了不同观点碰撞的文章,你自然会形成你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我觉得这适用于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公司管理,前人大把的经验总结在那,只需要你花时间去阅读学习,结合自己情况试验落地,99%的情况下是不需要你自己开悟创新。比如公司宣传,现有经济条件下,我目所能及的行业,没有任何蓝海,所有的行业都有现有做的出色的企业,自己想不到好的点子,多去观察其他人就好了,不需要坐下来研究创新,至少一开始不需要。
现在我理解了李笑来说把自己的时间卖两份的含义,如果你是在公司上班,一样可以一份卖给老板拿工资,一份卖给自己提高自己。这里来一个鸡汤观点,工作的态度真的决定一切。展开来说,如果你把所有的工作都当成任务,别人交代什么就做什么,那你只是卖一份你的时间,你在为公司工作,不过这个态度想升职加薪也是不容易,就算是卖一份时间也要尽量卖个好价钱吧,所以不用多说最不可取。如何同时将时间卖个自己来成长呢,接到活的时候要想,老板为啥让我干这件事,老板为啥让我这么干,如果是为了这个,还有没有他忽略的地方,我要怎么达到最好结果。万事以结果为导向。
现在主流管理观点是,老板布置任务的时候要解释原因。但如果真的遇到老板不解释的,咱们也要管理好老板,让他解释。这样为什么就把时间卖了两份呢,其一,在一线工作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点,甚至可以说,把点抓清楚的就是难得的好员工了。上一层领导可能看到的是线,再上一层是面,再上一层是立体的体积。大部分事情,你站在点的视角是看不清全局,理解不了要义,这种情况下自然效果会打折扣。现在公司多用制度约束员工,把点的事情做到要求就够了,但是如果想提高自己就要尽量把自己放在更高的视角考虑问题,这样思考的点高了,人自然会走上去。
打个比方,老板说,你去跟供应商谈,让他们降低报价,或者报价包括场地费,这个项目是一个很小的项目,降低了一点点成本又能差多少呢。可是老板有可能怎么考虑,想把公司做好,就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在这个行业里就是要保住先发优势,占领行业资源,丰富产品线。所以一开始和各各供应商合作要秉持长期合作来谈,长期合作的前提是大家都有利可图,现在这个成本项目很难上线,就算是勉强上线,由于价钱也经受不住竞争,以后竞争对手可能拿压价来竞争资源,到时候涨价容易降价难,现在要留出运作空间。这就是为什么老板可能在几块钱的事情上揪着不放,可能,这几块钱,真的会影响公司的发展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