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影片的评论着力点很多,本文以影片主题、剧作结构、人物设置分析为主,兼顾镜头、音乐等方面对影片效果的构成解读。除此之外,诺兰影片创作喜好及演变发展,作为额外单元。
影片主题:二战时期,英法盟军被德军逼入敦刻尔克,四十万士兵临海等死,在德国空中轰炸下,一艘艘驱逐舰、民船奔往敦刻尔克,加上皇家空军保驾护航,最终从绝境中救回三十三万人。这一事件,被称作敦刻尔克大撤退。士兵生死绝境中强烈的求生欲,国民救援的热情以及空军的奋不顾身,最终从海陆空三个视角构画出此一事件中复杂的人性。
是的,比起战争中的硝烟弥漫血肉横飞,影片直接表现事件中各个参与者,最终落点到一个崇高的喜悦,一种国家力量。故事的结论是丘吉尔的一段演说——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敦刻尔克事件经由这一结论,成为保存实力的伟大壮举。这是一场国家救援。那么影片是否成功表达这一主题呢?但凡艺术内容,多以文载道,表达作者观点,Dunkrik也有自己的观点。凡表达观点,为了使读者明晰,便有自己的论证过程。接下来,我们就尝试理解敦刻尔克的论证:
故事以人物与结构(节拍、事件/场景、序列、幕)为主要元素,敦刻尔克的主要人物有三组。①以士兵为主的人物关系,英国人汤米与法国人吉布森,辅助角色中途阿莱克斯,对抗角色高炮兵团。②以老爷爷道森、儿子为主的民船组,辅助角色死去的小男孩,对抗角色PTSD患者墨菲。③以法瑞尔、柯蒂斯为主的皇家空军士兵。除此之外,还有海军舰长这一代表国家的重要角色。
影片海军部分展现出强烈的求生渴望,汤米与吉布森从出场起就在逃命,靠奔跑逃命、救伤员逃命、攀藏桥底逃命、假扮前船士兵登陆第二艘船、与高地兵团争夺生存机会、最后终于从燃料中逃上民船险中求生。这一系列故事,除了要从侧面表现敦刻尔克大撤退时险峻、绝望的生存环境,更集中展示人在当时状况下的懦弱卑怯,为整部影片划出酷冽的绝境体验。此处,影片最初十分钟的表达极为精炼冲击曼妙,是电影中最精彩的视觉段落之一。
而在这一部分,诺兰对于人物塑造的疲软、事件选择的过度规范性,也暴露无遗。本段落中,英法关系作为生存矛盾的一环,始终暗中潜伏,最终通过法国士兵的发声凝聚出战场上数十万人求生的恐惧,是较为精彩的铺设。作者也为他设置不少前置剧情,首先仅用视觉手法表达吉布森剥衣服,又借汤米之口讲解他为何孤独坐在船外,最后他在商舰船厢中被逼迫着说出真实身份。
这样看来,法国士兵的线索铺垫充分。但很奇怪,他的死去或他身份真相的揭露,并没有在观影时给我带来强烈的媲美高潮情节的情感冲击(还因为法国人听不懂英语这个理由稍稍尴尬了下)。我猜测有以下几个原因:
1.对于该角色的感情培养不够。这个角色出场就很奇怪,邀请观众关注他,但又孤僻到不足以使人关注他,再加上场面混乱人物众多,到了故事后半段他仿佛被丢了,成为三人组中一员,泯然众人。我认为他完全可以取代阿莱克斯,这个角色的多余就仿佛是为了加强明星阵容硬凑来似的。
2.故事中人性扭曲的展示度极小。我们拿一个材料到电影中,即便是为了表现真实,也必须有所摘选,这里选了一个兵团众人将其他人赶出船舰的情节,为此引发一场争论。实话说我觉得无论动作、逻辑还是对话,都太冗长,太过手下留情了。如果可以,一群人纠集起来直接把几人割开扔出去(枪不能用,刀总行吧,你们吵架的声音也不小了),或最开始就不带上他们,不是美滋滋吗?处理得较温和,也显得强行,在观众逻辑以内发生的事件,不足以引发惊恐。这是选材问题。
3.人物功能的过度鲜明。整部影片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所有人物,一上场已经决定了他们的目标、价值观和功能,因为场面太大,人物故事讲不过来嘛,更别提表达角色的成长了。所以人物们能做的就是在一局棋上斗智斗勇。这时候就跟悬疑故事一般,隐藏线索好的那一位,获得胜利,获得观众的激烈掌声。诺兰在这一点上就处理得较浅白、直接,抹去了观影乐趣。这就是人物叙事不漂亮,“good afternoon”不过惊鸿之笔。
类似的角色问题还有很多。PTSD患者作为一个逼迫老爷子说出他的目标和勇气的对象而来,作为衬托无私的人民而来,他的每个动作都那么强行,把小男孩撞死在甲板下令人一阵尴尬。还有许多类似无厘头情节,老爷子指挥大家躲避天上的飞机,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出死去的儿子。一副素材太多剪谁都行的随意感。
这般宏大的场面切换好处多多,首先是强烈的临场感,令观众设身处地体会到各部门的心情;二是强化了集体性,在一周一天一小时的糅杂切合中引发了众志成城的合力精神;三是能够满足作品的商业需求。
但从我的角度,也认为这一设置破坏了一部影片原本可达到的表达艺术高度。作品因为素材视角繁复、时空差序较大,只能用剪接的方式塑造紧张感,陷入了以观众情绪为首要接触点的情感作品漩涡,制作一大堆什么时候惊恐、期待,什么时候紧张、感动的设计,从配乐铺设就可看出。这样三条线索的故事,从上帝视角观看固然激情洋溢,却损失了真切的感情体验,以致恐慌不是真恐慌是配乐的恐慌,残酷不是真残酷是画面的残酷。故事的落点也导致感情体验上的强烈空虚,如开头所言:我们将战斗到底。事实是全篇无一句说我们将战斗到底,影片的自我定性是虚假定性,强行升华,故意将故事情感从个人命运提升到国家高度,更何况丘吉尔在故事开始作为只需要三万人的冷酷领袖出现,此时的演讲更捎带了讽刺。我觉得到士兵们回家,就是个非常温馨而冷静的结果。
人物与观众的共情如何切入人心?首先影片要明确自身的表达方向,究竟是个人,还是国家力量,这是我看到最后都不能十分确切体会的。以事件下的个人命运为主题,就必须更深刻地挖掘每个人物的人性,这是必须的。同样要知道的是,宏大可由更凝练的个人展现。这个故事换我来叙述,或许会从一艘沉船上的几个士兵说起,聊聊过去聊聊未来,在炮声中沉没。第二,影片在剪辑或情节设计时,为了保证视野宏大,同时用许多人物阐述许多主题,这并不是不可,群戏嘛,但这些群戏的剪辑却仿佛他们在做一件事似的,从剪辑逻辑上就有误导倾向,从而错开了故事的戏剧性,将真实的戏剧性压灭成了配乐的戏剧性。因此影片此刻呈现出的结构,是虚假的,生存渴望、人性关怀、国家大义,各有各的切入点,此处需要我继续学习解读。
总的来说,诺兰完整表达了自己想说的话,视觉冲击强烈,制作精良,却处处充满电视剧似的结构性煽情,并在结尾像篇及格作文般硬性升华,可惜不成范文。故事涌动的情绪是结构需要,而非强烈的材料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