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带着一岁的宝宝回到了妈妈身边。预备过年以后再回浙江,预计一个月。
到家之前,畅想着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吃妈妈做的各种熟悉而又美味的食物,我的和妹妹的宝宝各种逗乐......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始料未及。
先是妈妈对弟妹的各种嫌弃,后是妈妈对我的各种挑剔,然后是妈妈和妹妹之间爆发了一次摩擦。我们的每一天,还夹杂着妈妈和继父的远程争吵。
似乎,这一切都是围绕着妈妈这个中心的。当然,妈妈其人,确是联系着我们这个重组家庭的纽带。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们家的经,似乎尤其难念。心理学上去讨论一个人,总是会去溯及这个人的成长经历,我们这一家,没有哪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是健康完满的,我们人人似乎都伴随着焦虑、忧伤和不安。我的妈妈,襁褓中丧父;弟弟,一岁多父母离异;弟妹,母亲早逝;我和妹妹,父亲早逝……
我们中各个人物成长中的彷徨无助和孤独我不能一一得知,但关于自己的,永远萦绕脑海,挥之不去。
爸爸在我五岁去世,五岁以前的记忆,是和奶奶在家捉迷藏,七十几岁的奶奶依旧“身手矫捷”被我发现后大笑转身; 是坐在爸爸怀里下了河,满满的满足和安心......其他的,要我记多一点,恐怕就分不清是真的记住的还是别人说的了,总而言之,该是放松自得的,不然我想我一生难得自救。我小学寄养在舅舅家、外婆家、小姨家,各一些年岁。记得,总是非常想念妈妈,好不容易把她从长沙盼回来了,她急匆匆去大姨家(妹妹从一岁起就寄养在那里),我求她带上我,她把我凶回去了。我一个人在外婆床上嚎啕大哭,撕心裂肺,而后哭自己并不记得了的爸爸。在外婆家,陪邻居家小猫玩、给蚂蚁打洞玩,似乎总是在渴望着朋友,心里会想妹妹要是和我一样大,我们可以一起玩就好了。伯伯伯母,从湖北回来,家人决定把我送去那里抚养,模糊印象里是我自己哭得很厉害,不愿意去,妈妈说是我伯伯他们不愿意,可能双方都有吧。毕竟我当时模糊懂事了,怕被抛弃。伯伯他们平添一口人,压力也大,碍于伦理又不好拒绝。
初中,在姑姑家度过,她是初中老师。对姑姑,怕她,她对我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那个时候,有奶奶在身边非常疼爱我,但奶奶的弱与寄人篱下也保护不了我,我还是很想妈妈,和妹妹短暂相聚后的分别也总是要哭成泪人。这个时候,继父开始和妈妈交往,我的排斥,让妈妈把我打得在地上爬不起来。妈妈也曾经拿我的头在谷仓上面撞,我哭,然后用力抠额头上疼的部分,抠出痕迹来希望妈妈心疼,这是自残吧。
高中到研究生毕业,一点点地长大了,一个人生活,交朋友,学习,突破,却不想,童年的旧梦、伤疤依旧牢牢扎在心里,铺就着自己的人生轨迹。甚至于,前年过年上坟回来,表姐提到小时候伯伯伯母把我迎来送去的那一幕,我突然眼泪就要掉下来,完全不是因为心疼自己,而是感动于自己竟然被一个人看见,很想抱她一下,并谢谢她,但我没有,毕竟在亲戚面前,我总是内敛而不活泼的,那样太唐突了。
直到今天,我还在期待着,或者是会不由自主地憧憬和妈妈妹妹一起天伦乐的场景。毕竟,儿时就是那样的期盼家人相聚,曾经有一次,妈妈回来大姨家,我也去了,那晚和妈妈躺在一张床上笑出来了声音。因为要那种乐,哭喊、痛苦、努力行走。而我,也艰难地无法从各个人生困惑中走出:
我是不是也在控制别人,像我的妈妈一样?
我是不是无法把握自己的幸福,无法识别真爱?
我能够抚育好自己的孩子吗?
在写这篇之前,看了知乎,被妈妈恶语相向而同病相怜的人很多。这原来并不是一个家庭个案,而是社会现象了。我心里深知,并不是妈妈们的错,而是理念没有跟上来,儿童的心理学没有普及、教育没有那么进步,因此,知识缺乏,为人父母的智慧达不到,更何况我们的父母也曾经是孩子,他们也是受害者。喜欢知友的一句话:从泥沼里开出花来,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吗?且用作此文标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