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爸妈的朋友聚餐,大人们探讨育儿问题,爸妈吐槽奶奶总觉得我家没有我姑家对孩子好,但二十多年过去,他们却觉得“我们把孩子教育更好”,叔叔阿姨应合着,倒不是出于礼貌的回应,我想他们是同意爸妈的这个说法的。
从某种方面来说,确实可以认为他们把我教育得更好,但那只是在所谓的家长看来。在长辈的眼里,听话懂事成绩好的孩子,就是他们所认为的好孩子。
我从小就是典型的“乖乖女”,听话懂事成绩好全都占了。
我生于一个n线小县城,长于一个十分普通的家庭,家里没有矿,只有父母普通的工作。听话懂事不顶嘴不反驳,从小就有学习的主动性,在高中外出读书前成绩一直说得过去,大学读到一所还可以的211。所有这些在长辈看来,已经算是“教育好”了。
然而实际上我一点都不觉得他们“教育得好”。我不否认这许多年父母的付出,但成绩好是我从小就会主动学习,学习这方面他们从来没有管过,听话不顶嘴在现在看来就是懦弱胆小。我倒是希望小时候我胆子大一些,有勇气表达和坚持自己的想法,倒也不至于如今优柔寡断,畏首畏尾。
我记得曾经看过一个女孩子的家庭教育模式,她说父母基本是散养状态,恨不得她多闹腾一些,释放天性,快乐就好。我很羡慕这样的家庭,我觉得这样养出来的孩子一定十分,自信,开朗,有魅力。
我现在是一个人很缺乏自信的人,甚至有些自闭,更喜欢将自己封闭起来,讨厌社交,囿于表现。
前阵子和一位很久没见的朋友交流,记忆总是停留在很多年以前,所以在看到他面对人际交往时所展现出的理性和成熟,才更让我震惊。当然,还有很多的羡慕。生长到二十岁也没让自己变得落落大方,仿佛分开的这几年,我一直就没有成长过一样,做人做事的思维还停留在十几岁的时候,仍是不会待人接物,不会讲话,能避则避,避不了就想办法避。
而一定要找出我比他要好的方面,就是读的大学更好一点。我突然有些痛恨这个所谓的“成绩好”,很多年来我一直拿它做我拒绝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挡箭牌。我打着这个冠冕堂皇的旗号,拒绝进步,拒绝改变。
我把社交能力和性格挂钩,认为这是由于我内向的性格。小时候大人经常用“文静”形容我,并对其表示赞扬,而我就在这种大人所希望的样子中一路发展下去,最后成为了他们满意而我却很痛恨的自己。
我真的不认为“文静”“乖”“成绩好”就等于优秀,我想要的是“快乐”“开朗”“自信”。
席间发小问我小时候是谁带大的,我说是奶奶,她再问我,那你现在和父母还是奶奶更亲近一些。我回答这很难说。表面看起来好像是和父母更亲近一些,但从内心讲我一点都不这样认为,我现在始终都不能彻底的打开心扉和他们交流。说来也是可笑,面对父母都在封闭自己,这样的我该如何活跃在社会上。我沿着他们既定的道路,不叫苦不叫怨,可悲的是他们从未认为这条路有什么不妥,也从未关心过我在路上是不是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及时转变方向。
从某一方面来说父母都是固执的。认为自己有足够的社会经验,足以培养好一个孩子,且否定孩子另外的想法。
而我反感的就是这样却不自知,依旧固执的认为“我已经足够民主了”“我已经很考虑你的想法了”。每次妈妈拿这个炫耀的时候,我都觉得特别的讽刺。
这也是我不愿与他们沟通的原因。
我高中是外出读的,有段时间因为某些事情成绩下滑的厉害,爸爸问我,有没有喜欢的男生,我说没有,接下来爸爸就说了很多我听了无数遍且明白的“不要早恋理论”。其实你根本就不在乎我是不是真的有喜欢的男生,你只是认为我有,且把成绩下滑归因到我谈恋爱,也没有再问过我一句是不是遇到了其他的问题。
高中毕业后和妈妈交流,妈妈说,我觉得你如果在xx读的话,应该只能考xx分。学校是我生长的本县中学,分数比我实际高考分数少了七十分。我本来已经不愿沟通,情急下说了一句,你以为我高中过的很好吗。妈妈立即回,我没有说你过的好。分数大可没有必要直降七十分,我不至于换个学习环境就开始堕落了。反驳也没有必要如此快速,我只会觉得你在否认我经历的难过。
大学没有读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我在大一学期准备转专业,和妈妈说,她说,这个专业在你们学校属于倒数的,你为什么要转。考研时在考虑跨专业,妈妈说,这个专业就业不好等等很多缺点。过了一些天后我又提到这个,妈妈说,你怎么还在考虑这个,不是和你说了这个不好。最后我大一没有转专业,考研也没有跨专业。
仿佛一直都没有做成自己想做的事。
口口声声说我们支持你做的任何决定,却还是在干涉我的选择。
我所理解的独立的成年人,应该是有能力且有魄力破除千难万阻去做想做的事,能够自然且强大的立足于社会。
显然不是如今我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