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会忍不住想:孩子为什么总有那么多“奇怪”的小毛病?
比如不停地问问题,明明我们已经讲过一遍还是一直问;
比如明知不让做,她还要故意去试试;
比如玩玩具玩到忘乎所以,不管怎么叫都不应声;
比如拿着娃娃自编自演半小时小剧场。
观察下来,我慢慢发现:这些“让父母头疼的表现”,很多时候,其实是孩子天赋的苗头。

小妹的十万个为什么
小妹五岁半,最近正处在十万个为什么的阶段。
“妈妈,天为什么会黑?”
“妈妈,为什么鱼不喝水?”
“妈妈,你上班是去玩还是去赚钱?”
有时候,她能把妈妈问得哑口无言(我在旁边都偷笑)
有些家长可能白天单位事情比较多,回家想着清静点,当孩子没完没了问个不停的时候,极有可能表现出烦躁甚至愤怒。
孩子之所以有问不完的问题,其实是他们在这个年纪每天会遇到很多未知的事物,让大脑保持高速运转,萌发出来的好奇心。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表现出不耐烦,随便回答一句,不仅孩子能感觉到,最重要的是我们白白扔了一个孩子想主动提升认知的机会。
如果我们尝试着反问:“你觉得呢?”
她说出的答案没准能让我们出乎意料。
父母可以用反问启发他,而不是直接打断。
姐姐的倔劲
姐姐八岁了,性格里有股从不服输的劲。
妈妈让她先写完作业再玩,她就会说:“我先玩一会儿,等会儿也能写完。”有时还会一本正经地讲道理。
在别人眼里,这可能是不听话。但我常会反问自己:“他们的做法就一定不对吗?”
我们可能忽视了一个问题:
小时候的我们有自己做过决定吗?
做决定的时候我们父母同意了吗?
我们因为他们的决定变优秀了吗?
我们要允许孩子提出质疑,允许他们勇敢地表达不同意见,不要一味打压,而是会在底线上给她自由。
父母要区分安全底线和生活习惯,学会“放手”。

积木里的小宇宙
小妹玩积木的时候,能沉浸到完全听不见别人说话。
妈妈喊她吃饭,连叫三遍,她一点回应都没有。(那专注劲儿,我都佩服)
但我看到的是,她那会儿手里正拿着积木,眉头紧锁,似乎在想什么。
这个时候别打断她。
试想我们专心投入做一件事,如果总被打断是什么感觉。
我们可以试着给孩子打个提前量,告诉她,“咱们十分钟后可以吃饭啦”。
让孩子有准备,自己做好计划,相信不会再叫不应,也不会被突然打断而情绪失控。
娃娃剧场的导演
有一次,我路过客厅,看到小妹正拿着洋娃娃,一边给娃娃起名字,一边自言自语讲故事,手上还不停地摆出各种动作。
姐姐在一边笑,说她像个小疯子。
但我觉得孩子内心都有自己想要的样子,他们可能不会用言语完整地表达出来,但他们演出来的肯定是最真实的。
现代这个社会每时每刻都在提醒着我们要创新,难道这种能力就不可能是从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来的吗?
作为家长,可以加入角色一起玩,如果我们帮他们扩充思路,帮助他们扩展想象力,问一句:“你的娃娃今天经历了什么冒险呢?”
孩子可能就会兴奋地说上半天。

写到最后
我们要知道,孩子的很多“问题”,未必真是问题。
这些小毛病,我现在反而挺期待她们继续有。等有一天她们长大了,不再这么‘折腾’,可能还会有点怀念呢。。
与其天天想着纠正,不如放轻松,陪着她们折腾,也许这就是成长最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