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勿转载!!!
感谢曹老师的推荐
读书笔记无需付费,可以全部阅读。付费内容为读书心得 黄倩雯7.11
【书籍的作者介绍】
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首先介绍一下作者(Bessel van derKolk):
随着越战退伍老兵回国的契机,作者从七十年代开始做创伤的研究。
80年出版的DSM3正式将PTSD纳入,从此shell shock(弹震症),这个描述退伍军人创伤后相关症状的名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创伤话题也逐渐成为咨询师案例分析时重要的元素。
作者主要从依恋和神经生物学两个角度来解读,创伤于童年的形成和其对人身心(特别是对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影响。
【笔记整理】
《身体从未忘记》第一部分笔记整理
一、 困在过去的人生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研究表明:
1/5的美国人在儿童时期被性骚扰;
1/4的人被父母殴打后身上留下伤痕;
1/3的夫妻或情侣有过身体暴力;
1/4的人和有酗酒问题的亲戚长大;
1/8的人曾目睹过母亲被打。
中国在这一方面的数据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各种新闻事件看来,情况相去不远。
创伤并不遥远,或许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同学、朋友、亲人,乃至我们自己身上。
它们中的某些会随着时间流逝掉,而有些却被“烙”进了大脑和身体里。
什么是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由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给了PTSD一个清晰而直接的定义。
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导致“强烈的害怕、无助或恐慌”。
通常有以下几种主要症状:
反复受到事件相关的回忆侵扰(闪回、噩梦、感到事件似乎正在重现);
持续且极力回避(与创伤相关的人、地点、思想、感受,有时甚至遗忘创伤的重要部分);
警觉性的提高(遗忘、过分警觉或易激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