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特点
一、中学生心里的独特性
1、中学生心理与小学生不一样
(1)思维发展
小学生以具体运算思维为主,中学生以形式运算思维为主。初中开始学习代数、几何、物理,都是比较抽象的科目,他们可以根据纯逻辑来推理,可以摆脱具体的事实。
(2)服从性
小学生的服从性较高,认为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
中学生:好争辩,对批评敏感,理想主义,吹毛求疵。听话不再是一个好孩子的标准。
因为好争辩,越批评越争辩,不太服从老师和家长的意见。
理想主义:理想主义色彩比较浓厚。
吹毛求疵:喜欢用细节来挑剔。
(3)性别发展
小学生性别隔离现象:三八线现象。男孩找男孩玩,女孩找女孩玩。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性潜伏期。
中学生异性相吸:像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哪个女孩不思春,哪个男孩不钟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胆子小的,暗恋。胆子大的,早恋。
(4)自尊。
小学生较高。
中学生:自尊短暂下降,尤其是随着体型的变化,
(5)道德。
10岁以前:他律阶段,认为规则是死的。规则来自于他人,我们老师和家长。道德判断比较刻板,
10岁以后:自律阶段,有自己判断的标准,依据自己的标准,而非家长和老师的。
(6)亲子关系。
小学阶段:亲子关系亲密。
中学生:亲子关系紧张。(青春期PK更年期)
(7)幸福感
小学生:快乐主义者。幸福感很高,非常快乐。主要活在今天,很少考虑昨天与明天。猪一般的快乐
中学生:忧虑主义者。更多的考虑明天,对明天往往充满忧虑。多愁善感
2、中学生心里与成年人不一样。
马克吐温:“当我14岁时,我受不了我的父亲,他愚蠢至极。当我21岁的时候,我很惊讶的发现,7年后父亲已经变得非常聪明了!”
青春期的时候,是父母形象崩塌的时候,老师的形象也差不多。关系容易紧张
当中学生贬低我们的时候,对我们的行为比较过激的时候,我们不要惊讶
(1)思维发展
中学生:片面化、简单化
成年人:系统性、生活化
比如,一个人出现婚外恋,百分之九十多的中学生的回答:离婚,不商量。而成人往往要考虑很多问题,诸如财产、孩子、父母等
(2)自我发展
中学生:不断分化、充满矛盾。比较迷茫、困惑
成年人:相对完整、自我统一。他知道我是谁,我来自何方。
(3)生活取向
中学生:未来主义者。对未来的憧憬、恐惧。青少年往往不管不顾,比如,他可能去追求一个身份悬殊的人。童话般的向往。
成年人:现实主义者。现实的条件、社会的约束
这种差异会导致,老师和学生的一些矛盾。
二、中学生:身心发展失衡
(一)生理与心理失衡
1、生理早熟
美国:1990年,初潮平均年龄14 —15岁,1950年,13.5~14岁,1990年,12.5岁。
中国:1985年,大城市女孩初潮平均年龄14.5岁,2000年,13.8岁,提早了0.7岁。
2、心理晚熟:进入社会工作结婚的时间大大推迟
3、失衡影响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自制力差),
性待业期,婚前性行为
(二)情感与理智失衡
1、情感特点: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
2、理智特点:自我中心固执偏执、表面片面
3、失衡影响:
冲动情绪:做事不考虑后果
思维狭窄:做事容易走极端
三、中学阶段:人生的过渡期
不稳定,会导致很多问题。
1、中学阶段的三大过渡
生理过渡:由孩子成长为成年人。会给个体带来很多压力,比如性驱力
认知过渡:利用具体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
社会过渡:人际、政治、经济、法律
2、过渡期的影响
迷茫与困惑
动荡与不安
冲突与矛盾
四、中学生教育的核心:健全人格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教育的根本目标)
教育的核心:学会做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To be human;成为完整的人——To be a complete man;认知、情感、伦理、审美身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做人的核心——健全的人格:爱心、信心、责任感、自制力、抗挫力
爱心:接受爱,付出爱。父母要给孩子够好的爱,接受到父母爱的孩子,也自然会回馈。能够付出爱,人会产生深层的幸福感,觉得有人尤其是父母需要我,孩子是多么地开心!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有机会表达对父母的爱与照顾。
责任感:责任感是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而,我们的父母与教师,给了孩子什么样的责任?甚至学习都不是孩子的,他又怎么能爱学习?
自制力:卖肾买苹果手机——为了娱乐需求,卖掉了自己的健康。自制力还有一个词:延迟满足。研究发现,能够延迟满足的人,人际关系更佳,社会适应更好,问题行为更少。
抗挫力:也叫逆商。想办法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能力。现在的孩子像草莓,不能碰不能摸。如何培养?把生活中的挫折困难环境,还给孩子,引导孩子,陪着孩子,而不代替包办。
五、中学生教育的基础:尊重
青少年对尊重的需要,远远超过小学。一些绰号,尤其是带有生理缺陷的绰号,会让他们非常生气与愤怒。
1、换位思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父母、老师都不愿别人批评,当众批评孩子尤其要不得。
己所欲,慎施于人:你觉得好的,别人未必觉得好。
2、站在孩子角度上看问题:
(1)认知上:理解万岁(例如,中学生谈恋爱);光环效应:一好百好
(2)情感上:共情共感(接受理解孩子的感受);
六、中学生教育的基本方法:沟通
经常有家长、教师说,“我的孩子(学生)无论我怎么说就是不听。”为什么?你到底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把沟通的大门关上,导致孩子油盐不进。
(一)中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听?
教师(家长)沟通的问题:
忙:无暇沟通——忙于平常的各种事物,没有时间给孩子沟通。
芒:话中带刺——话中带刺很容易调动人的防御机制,谁也不愿意受伤害嘛。
氓:粗暴无礼——仗着自己的优势或者权威,不是平等的去沟通。
茫:不知所云——不知道什么对孩子有用。
盲:对牛弹琴——没有针对性,所以也就没有效果。
这5个字,导致了老师或者家长与孩子隔了n堵墙。
(二)沟通
1、倾听——沟通的基础。
苏格拉底说,“自然赋予人类一张嘴两只耳朵,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沟通无效,常常是因为我们说的太多,听的太少。
繁体字听——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聆听。
积极倾听==望闻问切。
望——专注的看。
闻——会神的听。
问——简单的问。
切——心灵相通。
2、表扬:描述式表扬。
评价式:指向人品及特点,说者直接作出结论。
描述式:指向具体的特征或行为,由听者得出结论。
比如表扬,你的作文很好——评价式;你作文的开头起到了点睛作用——描述时表扬。
评价式表扬,就像夏天中午的阳光,让人很不舒服。描述式表扬,就像夏日早晨和下午的阳光,让人非常舒服。
3、批评——描述式批评。
批评最重要的原则:对事儿不对人。最好的批评方式:描述式批评。
你今天好像晚到了20分钟。——描述式。
你看看你今天整整迟到了20分钟!——听了什么感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