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从单体架构向微服务架构转型以来,一直都想做一些系统的总结,现在计划陆陆续续以流水账形式总结一下,后续再慢慢提炼吧。
一、项目背景
去年开始一直在使用springcloud进行开发“SC”项目,前端使用了vue,实现了前后端分离,我们团队有20人左右,包括需求、UI、前端、后端、APP、测试。与传统互联网架构不同,我们的内外网环境是隔离的,并且开发环境、测试环境与正式环境也是隔离的,每种环境都要做内外网的交互,我想体制内的开发模式都差不多吧。
这么大的团队在以月为交付周期的项目中代码的管理、版本发布成了最头疼的问题,我们的整个团队基本都是后端的,兼职做了前端,而真正的2个前端在项目里只是负责样式的调整。git版本冲突问题数不胜数,每次版本发布都成了灾难,我们也是第一次尝试基于docker进行部署,遇到了不少的坑。 假设我们开发、测试、正式环境是能够互通的,我以往传统架构、手工部署的方式,貌似也无法减轻我的版本发布压力。因为我们springcloud的一些组件,包括服务发现与注册eureka、网关gateway,还有用户权限管理admin、以及业务服务组件8个左右,整个“SC”项目一共11个服务。
二、遇到的一些悲剧事
(1)vue前台打包,我们居然采用dev模式进行打包,然后再打到镜像里,我的天呐,每次几个G要手工上传到管理严格的正式环境进行版本发布。后面知道用prod模式,然后才几MB上传到服务器生成镜像后发布。
(2)版本管理的混乱这里就不说了,多人协同开发各种覆盖、冲突,最后对发布分支指定了管理人员进行merge request才会好一些。有些童鞋几周才push一次,我觉得这里是我管理不善,应该对任务再分解细致一点,尽量让push频繁一些。
(3)开发环境、测试环境、正式环境部署,每次手工搞一堆docker镜像进行部署,并且我们居然没有使用springcloud config进行配置管理,每次部署三个环境要改三次配置,各种参数配置错误,通宵真是活该呀。一般来说,我们docker部署会以挂载配置文件的方法进行,那我们三种环境其实用同样的镜像就可以了,只是容器启动时-v 配置文件要根据环境变化而切换。如果我们临时需要更换一台数据库服务器,假如我们有1000个服务,按现在这个方法,那我们岂不是要上1000个配置文件中修改数据库地址,我们的application中的环境变量如何使用呢?
(4)纯手工部署的方式真的很2,没有人有时间对每次的版本合并进行检查,除非那天要进行一个大的部署,这样会导致问题会在部署那一天集中爆发。每次惶急火燎的部署后,测试人员的手工测试根本就没时间开展。不仅仅需要停机部署,还可能部署延迟、部署后一堆问题。
(5)居然会遇到docker时间与jvm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导致时间会有7或8小时差异,详情请了解“夏令时”
(6)我们对自己框架的服务调用服务还加了鉴权(jwt+oauth2),真是画蛇添足。鉴权在网关中加就行了,用户认证(还可以配合白名单)可以解决独立的项目鉴权问题,但是如果存在多个子系统使用统一鉴权时候又该如何处理呢,使用统一的权限管理模块即可;但如果还要给第三方应用提供服务呢,如何保证安全性的同时保证通用性? 建议对所有第三方配置client并配置url访问权限,第三方应用先获取authorization code,与token原理一样,也需要定时刷新。
三、引起的反思
(1)这么多服务,是否有办法在一台机上跑起来方便调试,因为你不可能一直在开发环境上进行开发,万一开发人员在现场就需要临时开发呢?除非合并成一个服务,个人的PC机无论啥配置都不可能能起这么多服务、还有redis,mq,mysql这些中间件,甚至还需要elk。
(2)CI/CD这么多年了,从版本合并就自动编译、自动测试、自动发布与部署想想都跟我这一大堆手工部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何确保每次merge都会自动编译到自动部署?直接返回本次merge状态,如果未通过则merge回滚,所有人可以看到此处不通过的原因。如果部署成功,应该自动建立版本。每次版本的合并到发布的历史都是可视化的,包括源代码版本号、测试脚本版本号、发布版本号。
(3)服务之间的依赖基本都是松耦合的,但是少量的服务还是存在一些依赖关系,比如服务器从0开始部署,那必然要先部署eureka,再部署其他服务。那这个依赖在CI/CD中如何管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