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年寄语:既要生存又要生活
春节在匆忙中过去,新的一年就要开始。改行以来的就业危机,归根到底是生存危机。好的职位未必适合,差的职位又不去适合,这便是异化的自己。多少时候,总想着过去,而过去并不辉煌,何况以后的路更漫长。多年来一直想着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理想很多,躬亲不为,总幻想着在不劳中祈求上帝的好运!
有人说先成家后立业,也有人主张先立业再成家,理论家则主张二者统一。对于现在的我,既已在慌乱中成了家,首当其冲是立业。而立之年,应该是凭着自己所学,按照既定目标大展宏图的时候。正如“我有半杯水”的印度寓言:自己是半空或是半满?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没有可充分发挥的特长,没有相应的社交网络,怎么立业!
对于“中文”,只能算处在高中基础、大专边缘上的一知半解,但“苦于不能全忘却”。多余的时间里尚能挤点时间来补习是好事,但对于这么一个年龄又的确是在走弯路。因此要把“中文”保持在兴趣范围内的提高。
平时除了应付一些必要的公文很少练笔,有感而无发,想发而未能发。所以今后应该从品读鲁迅的杂文、朱自清散文等名篇开始,接下来是泛读现代新诗、当代中短篇小说,古典的要有选择的研读,必须精读几部外国文学名著。多读是基础,然后才有提高。要在公文写作上有提高,在通讯报道上有提高,在散文、诗词鉴赏能力上有提高,在中短篇小说阅读理解上有提高。
除此之外,见于对所从事的建筑的建筑与开发,是生存技能上的提高。即便是以后不从事这一行,也要作为今后谋生的必备。前不久,同学相聚,其乐融融。言谈举止之外是个人素质的较量,觥筹交错之中是几年涉世成败的汇总。努力吧!你落伍了。
2、是危机,更是挑战
新的体制改革,产生了新的事物,那就是国有企业工人“下岗”。
在稳固的职业中挣些收入,再按论资排辈捞个职位,最后在不富足中退休,已成为过去。无奈,三十岁的忙应聘,四十岁的忙择业,五十岁上转岗,六十岁去兼职。早已熟悉“大锅饭”思维定式的国人,在恍惚中迎击着这突如其来的危机。
难怪有人说,三十岁不晚可以再学,四十岁不晚可以再改,五十岁不晚可以再干,六十岁还可以再拚。你不见三十岁的做保姆,四十岁的擦皮鞋,五十岁的蹬三轮,六十岁卖菜。精彩,如此缤纷的世界!
不要抱怨,莫去追悔。上帝救世人离开圣经就不是真理。生活的主宰唯有自己。自强不息是人的本能,求生之力从来不用怀疑。为生而搏,再果断些。
3、我的从业三部曲(98-11-16)
01.择业
曾在工作五年之后,后悔没有去当老师。这不仅是因为老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已介于机关和企业之间,而在于自己干非所学的苦恼。对于教学,自认为有信心,但在毕业当初可是千方百计地要改行。实践证明是错了。失业是因为没有专业,择业不能背离所学。
曾幻想着做个官儿,哪怕是个当差的衙役,为的是土生土长的抱负——对苦难百姓的同情,可以更直接的为他们做点事。直到有一天,忽然意识到企业家的责任:一个好的企业能成就多少人才、幸福多少家庭!于是企业家尤其是创业成功者成为心目中真正的明星,也终于认识到自己的工人身份,这的确是脱胎换骨的一次转折。
02.进修。
参加工作六年,真正有了上进心,还是到郑州参加业务培训开始。女儿的降临带来福音,分得两居室的住房,同时更平添了肩上的责任。物质上的暂时缓解,异地环境的清静,有机会开始了对过去生活的深刻反思。靠物质生存,靠事业享受生活。特定条件下,生存是必需的,而暂时的生计又让你错过最好的发展时机。人在年青的时候往往会有这样的特定时期。
03.升职。
无根而生活是需要勇气的。郑州培训是学习,三个月的下岗经历是深刻反思中再学习。97年底终于由组织部门考核,提我当副职。但却以单位改制为由没了下文,后来只是照顾情绪,给了个经理助理。再次证明了不成熟的过去。
98年9月,公司“一变三不变”,城头再换大王旗。11月份公司正式下文聘任为副职。面对这份迟到的聘书,并没有太多的感慨。公司机构调整,一批颇有特长的年轻人下了岗,给我的震动很大。于是对自己“约法三章”:
一是把握时机,发展自己,才是今后的必然选择,切不可因一时的小管理,而误了学习和发展时机。但要一改过去工作的懒散,多干、多参与,是阅历,也是资本。
二要培养对房地产开发业的兴趣。汽车、房地产、信息被比作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作为新兴产业的房地产潜力很大。在理论上要掌握其政策信息和行业特征,工作实践上要学会其运作的基本程序,比如市场调研及可行性分析,项目策划运作与前期审批,工程概预算及施工管理等。
三是要拓宽知识领域。在巩固中文的基础上学会电脑、驾驶等必备技能,同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工作和生活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