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桂舟救千年

      叶桂即叶天士,本来就“神悟绝人”、聪明绝世,加之这样求知如渴、广采众长,且能融会贯通,因此自然在医术上突飞猛进,不到三十岁就医名远播。除精于家传儿科,在温病一门独具慧眼、富于创造之外,叶天士可谓无所不通,并在许多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在杂病方面,他补充了李东垣《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提出“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主张养胃阴;在妇科方面,阐述了妇人胎前产后、经水适来适断之际所患温病的症候和治疗方法;他对中风一症有独到的理论和治法;他还提出久病入络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于精研古籍,他还十分善于运用古方。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著称的学者。他们以叶天士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突破旧杠杠,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叶天士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医章虚谷高度评价《温热论》,说它不仅是后学指南,而且是弥补了仲景书之残缺。

      叶桂酷爱医学,性格谦逊,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凡是听说有比自己高明的医生,都不远千里,前往求教,不管什么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为师。这样,他的老师有长辈,有同行,有病人,甚至还有和尚。当他打听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学成后才离去。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仅仅六年,他除继家学外,先后踵门求教过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当然也有特殊事例发生过,叶天士与薛雪。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高热大汗,面赤口渴,脉象洪大,叶天士开了药方,可服后总不见效,他知道治疗母亲的病应该使用白虎汤,可总是担心母亲年岁已大,受不了这种攻伐力量强的方剂。薛雪闻得此事后,笑道:“老太太得的是这个病,本就该用白虎,药下对了,当然不会伤人,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叶天士闻言顿悟,便改用此方,果然很快就好了。于是,他亲自前往薛雪家中,拱手作揖,诚心请教,薛勇也十分感动,二人尽弃前嫌,从此成了至交密友。 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山东有位姓刘的名医,擅长针术,叶天士很想去学,只苦于没人介绍。一天,恰巧有位姓赵的病人,是那位名医的外甥,因为舅舅没法治好他的病,特地来找叶天士医治。叶天士专心诊治,给他服了几帖药就好了,赵姓病人很感激,叶天士趁机请他介绍去拜姓刘的那位名医做老师。这个要求得到允诺,叶天士就改名换姓去当学生,他在'刘名医'那里,每逢临症处方,都虚心谨慎地学习。一天,有人抬来一个神智昏迷的孕妇就诊,'刘名医'候脉后,推辞不能治。叶天士仔细观察琢磨,发现孕妇因为临产,胎儿不能转胞,是痛得不省人事的。于是,取针在孕妇脐下刺了一下,就叫人马上抬回家去,到家,胎儿果然产下。'刘名医'很惊奇,便详加询问,才知道这个徒弟原来是早已名震远近的叶天士。叶天士接着便把为何要向他学习的苦心如实说了出来,'刘名医'很受感动,终于把自己的针灸医术全部传授给他。

      清朝雍正年间,有一浙江举人乘舟北上参加会试,船行到苏州时,举人忽然生病。同船伙伴便建议说:“听说苏州城里有个名医叶天士,医术精湛,能药到病除,何不找他诊治一番?”于是举人上岸前往叶天士处求医。叶天士为举人把脉很久,然后对举人说:“阁下患的是风寒感冒小毛病,一帖药就好。听您口音不像本地人,准备往哪里去?”举人说准备北上参加会试。叶天士肃然说:“失敬,原来是位孝廉公。但我建议您还是不要北上,尽快回家为好。”举人颇为惊讶,当然不愿轻易放弃会试机会。叶天士接着解释说:“刚才我诊治时,发现您的身体还将患有另外一种疾病消渴症(类似于现代糖尿病),此病发作无药可救,从脉象上已经能看出,估计您还有一月寿命,现在回家准备后事,还能来得及!”举人听了顿时如五雷轰顶,失魂落魄中提着感冒药回到船上,准备辞别同伴返家。同伴听完后,就劝他说:"别听那些医生胡说,都是他们吓唬人骗钱的小把戏,叶天士虽然略有名气,但他又不是神仙,怎能断人生死?"第二天,举人喝完感冒药后,觉得身体通泰,不像将要患病的样子,心里略微放心。此时同伴又来相劝,于是一起开船北上,但心里想起叶天士的话,还是有些忐忑不安。船到镇江长江口时,恰逢风浪太大,一时无法过江,于是举人与同伴相约游览金山寺。到达金山寺门口,看到有僧人为人治病,举人心一动,走上前去施礼,请僧人为自己诊断。僧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和尚,把完脉对举人说:“阁下将到哪里去?”举人亦说准备进京应试。老和尚皱眉说:“你有消渴症早期症状,等下次离船上岸时就会发作,发作时最多能活一个月而已!”举人吓得落下眼泪,说:”苏州叶天士与您说的一模一样。“老和尚问说:”那么叶天士给你开了什么药方?“举人说:”无药可救。”老和尚愤然说:“胡说,药如果不能治病,那圣人何必让它流传后世?”举人一听,觉得尚有生还机会,于是恳请老和尚救命。老和尚想了想说,“你此去途中到达淮安王家营时,上岸买一百斤秋梨,然后雇车从陆路前往京城,每天要饱食秋梨,到达京城时病应该就可以治好了。”举人听完非常高兴,欢天喜地的拜别老和尚。到了淮安后,举人离船上岸不久,果然觉得四肢无力,口渴异常。于是买梨雇车,口干时就吃梨解渴;饥饿时蒸梨为饭。到了京城,大概已吃了一百多斤秋梨,身体无恙。会试结束后,举人名落孙山,但绝症治好,举人对落榜也不以为意。返乡途中路过金山寺,举人为了感谢老和尚救命之恩,特意送了京城土产和纹银二十两。老和尚收了土产退了白银,然后对举人说:“你路过苏州时,再去找叶天士诊断一下,看看病是否痊愈。如果他说病已痊愈,就质问他为什么之前说无药可救。如果他问是谁治好你,你就告诉他是老僧我治愈的。”到达苏州时,举人前去拜会叶天士,并依老和尚所说质询叶天士。叶天士看着眼前活蹦乱跳的举人惊讶不已,问:“奇怪之极啊,你是遇到神仙了吗?”举人笑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然后把金山寺老和尚为自己治病的经过讲了一下。叶天士听完,长吁一口气说:“幸好有这样的高人施以援手,不然我岂不是误伤人命。我要暂停医馆,向他请教一番。”叶天士送走举人后,立即收拾行李换上便装,乘船来到金山寺,用了假姓名投入老和尚门下学医。如此过了一个多月,觉得老和尚看病开方与自己基本没有差别,便对老和尚说:“师傅,我以前也曾行医看病,只是医术不精,如今跟您学了一段时间,也算有点心得。以后病人问诊是否可以让我试试?”老和尚自然同意。于是叶天士每次诊断病人开完药方,都要先送与老和尚过目,同意后才能给病人。过了几天,老和尚对叶天士说:“你最近开的药方跟叶天士很相似,医术也不差于他,为什么不自立门户而来依附我呢?”叶天士恭敬回答说:“弟子怕医术不精会误伤人命,只想精益求精,不问其它。”老和尚对他的回答颇为赞许。有一天,金山寺来了个病人,肚皮涨的如孕妇,疼得满地打滚,跟随的家人说此人已腹痛一年多,最近疼的实在受不了了。老和尚先行诊断,然后让叶天士复诊开方。叶天士诊后提笔开方,只写了砒霜三厘。老和尚一见,大笑道:“了不起啊,不过你药方虽然开对,但还是缺点火候,要用一钱砒霜才能让病症彻底除根。”叶天士大吃一惊说:“此人不过肚里有虫,三厘砒霜毒虫足够,开多了只怕人吃不消。”老和尚说:“你既然知道他肚里有虫,但知道虫的大小吗?这条虫子长有二尺,三厘砒霜只能暂时毒晕它,等它苏醒药性已过,以后就没有药能克制住。如用一钱砒霜,可以直接毒毙它,之后随大便一起排出,永绝后患,岂不是更妙?”见叶天士不信,老和尚让人取来一钱砒霜药丸并开水与患者服下。然后对病人家属说:“今晚回去病人肯定大便,挑出粪便中的虫子,让我徒弟见识一下。”病人回去到了半夜,果然大便,粪便中有一赤虫长约二尺。之后病人腹痛不再,肚子有了饥饿感。老和尚又给病人开了几副开胃和进补的药,说连续服用一旬,身体就会恢复如初。经此一事后,叶天士彻底心悦诚服,将自己的真名告诉老和尚,老和尚也觉得叶天士是个虚心求教爱学习的人,于是将生平所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叶天士。

      碰到自己治不好的病,叶天士乐于倾听同道的意见,哪怕是“名未著”的医生,他也虚心吸取其诊病立方的长处。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年老患病。他多方治疗总是无效,又遍请县城内外有名的医生治疗,也没有效。病情一天天加剧,叶天士很忧虑,便向仆人说:“本城还有没有学问深而无名气的医生?”仆人说:“后街有个章医生,平日总是夸耀自己的医术比你高明,但是上门请他看病的人,寥寥无几。”叶天士吃惊地说:“敢如此大言不惭,应当会有真才实学的,快去请来!”仆人奉命去请。章医生详细询问病情。仆人说:“太夫人服药无效,病势日危,主人终夜徬徨,口中喋喋不休念着“黄连”二字。”章医生心中有所领悟,便到叶天士家。诊视叶老太太后,又拿过去的药方子细看,沉吟很久说:“原药和症相合,照理应当奏效。但太夫人病由热邪郁于心胃之间,药中必须加黄连,才能治愈。”叶天士一听,不觉一跃而起,说道:“我早就想用这味药,因为考虑母亲年纪大,恐怕会灭真火,所以不敢用呀。”章医生说:“太夫人两迟脉长而有神,本元坚固。对症下药,用黄连有何不可?”叶天士表示赞同。结果,服药一剂,病情就大有好转,再服一剂,病就好了。叶天士喜出望外,踵门拜谢,并致厚酬。章医生推辞说:“只是我的见解同你的心意偶合,何足道谢?”以后,叶天士经常对病人说:“章医生的医术比我高明,可以请他看!”

吴门医派的突出贡献 — 温病学说

      分析吴门医派众多医家的学术成就及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以葛可久、缪希雍等为代表的吴门杂病流派,以张璐、柯琴等为代表的吴门伤寒学派,以叶天士、吴又可等为代表的吴门温病学派,以薛己、王维德等为代表的吴门外科学派,当然温病学说是吴门医派对中医学的突出贡献。

      温病学说是吴门医派最实质性的内涵之一,它的形成虽然与吴中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密切相关,更主要的是吴中名医的辈出、学术的包容,继承与创新并举,始有“吴中医学甲天下”的局面出现。 梳理温病学说的形成过程, 历经萌芽—形成—鼎盛三个时期。一个地方医学流派能在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真正体现了吴门医派的重临床、重疗效、重师承而敢于争鸣,重门派更兼百家的基本特征。

萌芽时期

      以元末明初王履为代表。王履(1332—1391 年),字安道,号畸叟,江苏昆山人,早年从师于朱丹溪,《古今医统大全》称之“学究天人,文章冠世,极探医源,直穷奥妙”,存世著作《医经溯洄集》。从书名即可看出,王履对医学的探本溯源之意。该书探讨了 《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等医学典籍及晋以后20余家之说,短小精悍,内容广泛,提出不少精辟见解。王履明确提出了“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观点,澄清了当时关于温病、伤寒的模糊看法,认为温病和伤寒是两类不同的疾病,在治法上温病当以“辛凉苦寒”,有异于伤寒的“辛温解表”。 从而使温病在名称和治法上摆脱了伤寒的羁绊,突破了传统诊病“法不离伤寒,方必遵仲景”的条条框框,终使发端于伤寒的温病学脱离了伤寒的体系,也使王履成为明清吴门医派温病学理论的重要奠基者。 所以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称赞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

形成时期

      以明末清初吴有性为代表 。吴有性(1582—1652 年),字又可,号淡斋,江苏吴县人,传世著作《温疫论》。 该书对瘟疫的病因、病机、传变及治疗等均有真知灼见,自成体系,发前人所未发,堪称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瘟疫学专著,对后世温病学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首先,吴氏提出来“戾气”致病说。 “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他把这种“异气”叫作“杂气”(又称疫气、疠气、戾气),以传染为其特征,将“瘟疫”与其他热性病区别开来,从而使传染病病因突破了前人“六气致病学说”的束缚,可谓意义非凡。其次,吴氏指出了“戾气”致病的方式,即传染途径,主要有两种方式:“有天受,有传染受”。 “天受”就是空气传染,“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邪从口鼻入”;“传染受” 就是指通过与病人的接触而染病。更难能可贵的是吴氏已经注意到了疫病的发生可以是散发的,也可以是大流行的。

      吴氏的这些认识,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基于对疾病的细致观察。当时江南一带瘟疫流行,“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 ”用治伤寒治法诊治,导致“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 ”吴氏深感“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所以“静心穷理”,基本形成了中医学瘟疫辨证论治的框架,为吴中温病学派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创新的学术思想体系

温病学说

      首先,温病学派将温病从伤寒中独立出来, 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补充了前人在理论上的空白,使温病的治疗摆脱了《伤寒论》的束缚,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理论创新。

      其次吴有性创造性地提出“戾气”通过口鼻侵犯人体,使人感染瘟疫,科学地预见了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从“口鼻而入”,初步建立了中医传染病学。

      再者,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卫气营血辨证补充了传统的“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的内容,为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络病理论

      络脉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对其病变认识的络病理论初见于《黄帝内经》,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对其有了更为详尽的论述,真正在临床上作为准则应用的还是清代医家叶天士。他在《临诊指南医案》中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等这样的千古名论,引领着络病的临床诊治。 对临床更有指导意义的是叶天士将通络药物应用于具体病案中,形成了诸多的通络治法。

      现代络病理论研究的兴起,全面地从人体的微结构来认识络病发生与发展,探讨络病的实质内容,为多种的疑难病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其发端应该来源于叶天士的络病理论。

胃阴学说理论

      叶天士认为脾胃虽同属中土,但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脾胃分论是胃阴学说的关键点。叶氏提出甘凉柔润、滋养胃阴的见解,补充了东垣刚燥温升、健运脾阳的偏颇,从而为胃阴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鼎盛时期

      以清代叶天士为代表 。叶天士(1667—1746 年),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居上津桥畔,故叶桂晚年又号上津老人,传世著作《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温热论》是叶氏治疗温病的经验结晶,概述了温病辨证归类的纲领、传入途径、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为承先启后著作。《温热论》的问世标志着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确立。叶氏不仅仅是接受了吴氏的温病“口鼻传入”的理论 ,而是着力阐述了温病的传变途径和规律。《温热论》开篇即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成为温病学说里程碑式的理论。叶氏所言的“逆传心包”之变,揭示了温邪为患可迅即内传心营,导致病情恶化,出现神志异常的证候特点。

      叶氏温病理论的核心是卫气营血辨证。他在《温热论》中这样写道:“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论述了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位浅深、病情轻重及病程的先后阶段,概括了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证候特点及其治疗大法,就此成为温病辨证论治的首要纲领,同时确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在温病治疗理论中的中心思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245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749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960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575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668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670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664评论 3 4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422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864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178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340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015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646评论 3 32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6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94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26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206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