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思考的“再想想”决策思路,今天在工作中讨论问题的时候有想到了这个事情,不由得又进行了一点思考。
针对一个明确的问题,其实“再想想”的决策方式源于一个假设:就是可以通过时间的长度来获得这个问题的更好答案。即:
再想想是获得一个更好答案的方法。
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时刻都在变化,或者说未来是不可知的,面对一个不连续的世界,你要通过想想就可以获得这个问题更好的解决方法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常说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这无论是正确的事还是正确的方式,都不可能全部通过想想就可以获得的,所有好的选择,并不仅仅是通过思考获得的,更是需要在方向大致正确的前提下,实践迭代出来的。
在思考中经常说:选择比勤奋重要,问题比答案重要。
而这选择的本领,提出问题的本领也绝对不是仅仅通过思考就能获得的,这也是需要练习的,而这练习的场景就来自于一次次的决策过程。
任何一项有效的生存能力必须建立在实践的生存过程中才能习得,因此我们假设再好的方法,如果不去主动实践,通过反馈不断的优化自己,最终再好的道理也无法形成自己的能力。
而决策能力更是如此。
之所以在思考中提倡方向大致正确的基础上,要尽快基于明确的目标做出有效的决策,就是对于:
决策能力也是通过不断的快速实践获得的。
在基于解决明确刚需问题的前提下,学会快速实践,让更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情,原则更专业的模型去快速践行,最终这问题的解决方法必然能够在迭代中形成。
要知道,在问题正确的前提下,随着行动的增强,对问题本身影响的信息环节就会了解的更全面,因此作为输入不断调整自己,才会形成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这个认知非常重要,尤其是针对创业人员,总有很多人希望闷头憋大招,最终造成的情况就是在自嗨中阵亡。
也总有很多投资人会问:你们的业务竞争力在哪里?BAT做你们怎么办?那些技术创业者总是会回答说我们的技术厉害,有独特的算法等。
但在这个信息传播裂变的时代,通过一时的技术表现自己的优势是难以形成业务壁垒的,最终真正构建竞争力的一定是:
解决客户问题的效率变化,在明确问题的前提下,就看谁跑的快。
仔细看看,这个时代的独角兽们都不是通过一个版本,一个产品,一个技术来形成自己的优势壁垒的,真正的优势来自整体运营的效率,用户对于业务的依赖来自于自身整体资源和效率的提升,这并不是一个环节,更是一个生态,这生态并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长出来的。
因此,决策的效率,决策的质量不能仅靠“再想想”,更要靠快速的实践迭代,在实战中长出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事的能力来。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