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伟大导师说过,学习就是要剥开学科的层层保护,直捣硬核。
当“终身学习”,“跨界”等这些有些颠覆过去以往对学习的认知观念越来越被提及,和重视的时代。如何迅速打破学科的疆界,准确高效得掌握一门学科的本质和研究技法,变得比选择科目更为重要。每一门专业都有自己的专属“金钥匙”和“敲门砖”,这篇文章我总结梳理下自己对各个“跨界”学科的学习心得:
. 通讯IT类:基础过硬+紧跟前沿趋势。
高数,信号和通信原理这三门一定要满分。这是大一,大二,大三我认为最重要的三门基础课。我的本科和研究生都是通信专业,所以比较有体会。公式要烂熟于胸,基础的原理才能一眼识别。这些年技术,从CDMA,到即将上新的5'G,原理并没有重大的更新,带宽限度一直是最大的技术难点。
. 医学类,解剖和胚胎:基础理论+临床。
基础课仍然是要扎稳马步的首要任务。名称,位置,功能要像自己的名字一样张口就来。临床的重要性相较理论有过之无不及。千万次的抚摸骨骼标本,将头脑的知识对应于手上的感觉。不得不承认这是需要大量记忆的艰涩学科,意义感是支撑的来源:学习的终极目的是找出症结,救死扶伤。
. 咨询和销售类:知己知彼+理解表达+共情。快速准确理解不同客户的业务流程和逻辑。将开发人员的编程工作翻译成对方愿意掏钱买的顶尖方案。
. 编程和数据库类:逻辑+全局思维。要像建造百年建筑一样搭建系统;微观层面单变量和小规模快速测试与修代码。
.经济学:人文、心理+数模。人类行为心理学的社会群体表现,数模是助力分析和预测的工具,与事实不符时要勇于更新和推翻。
. 语言文化类:人体生理结构和地缘造就了语法习惯。相通处让人感动,不同处有趣而接纳。掌握短语句式远胜死记单词。
. 宇宙天体类:越宏大越要微观视角,一个量子的前世今生就仿佛微缩的星云宇宙。
. 宗教与信仰类:接纳而非盲信。神创论与进化,就像政府与市场,不是完全针锋对立,更是互相纠缠依赖并存。
所有的学科最终都是在思考自我,以及自身外界的关系。解决各种问题,探索人生的终极意义。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会学的这么广杂。我一直只顾往前跑,倒的确是很少自省过这个问题。成甲老师提过“临界知识”的说法,我把它理解为一种通用的,底层的知识。也许自己一开始是希望掌握各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因为其中很多是可以轻松跨界和串用的:
比如,用巴赫的螃蟹卡门,来“两头夹击”法来编程和写代码代码;用编程中的单一变量法,和快速试错法,来测试迭代实体产品;用美术中的染色对比法,来帮助观察解剖学中的微骨折裂纹;用数学加逻辑,和苏格拉底的“显微镜放大”法来帮助理解和学习天体物理;用天体物理中的物质与反物质的十亿加一比十亿,来理解如《爆裂》中反复提到的不对称性。
我就这样学科间跳来跳去,大概也不知除了学习,还有什么其他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