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著作《京华烟云》,主要描述了姚家、曾家和牛家三个家族在中国清朝末期到抗日战争期间的故事。里面的人物关系错综微妙,作者对人物的梳理有条不紊,对每个角色的刻画都入木三分,在众多人物中,丫鬟虽是配角,但通过作者的妙笔,也展示出了不同的性情和举止神态。
在《京华烟云》上部,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银屏,她是唯一一个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描写,却失去生命的人。
银屏,姚家大少爷体仁的贴身丫鬟,十岁就到了姚家,虽不是锦衣玉食,但是却耳濡目染,经过了十年的大家庭作派熏陶,自是懂得了不少富贵人家小姐的穿着打扮、言语谈吐,当然思想也是追求上进,但她的“开窍”还是停留在物质上的。她之所以最后走上了自缢的不归路,和她的出身、自身不切实际的幻想等等原因脱离不开干系。
首先,她从小父母双亡,寄养在伯父伯母家里。那是一个穷苦家庭,在她可以充当“苦力”的时候,一纸合同就将她卖作了姚家的丫鬟,她一心一意地服侍大少爷,在情窦初开的时候,她也只接触了这个家庭里的唯一年龄相仿的对象,所以内心深处对体仁是有那么些许真心的。
其次,她的念想在姚家并不被人接受。她希望留在姚家,其中一个最大胆的想法就是嫁给体仁,为人之妻。可是,姚家始终是传统的商贾人家,家里大小事务由姚太太当家做主,在门当户对这一点上就已经“一票否决”了。在姚太太眼里,想“勾引”大少爷以留在姚家,简直是痴心妄想,所以姚太太在儿子离家后不久就迫不及待地软硬兼施地轰她出门,偏偏银屏也不是“省油的灯”,后来才有了抢孩子的一幕。
再次,她真心对待主人,并不是过错,错在她将今生的筹码押在了不值得托付的人身上。体仁身为家中长子,自幼被姚太太骄纵惯了,养成了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习性,他对家人尚且没有真心,更不要说在对待耳提面命的丫鬟身上了。他可以在出国前对家人信誓旦旦,也就可以在银屏泪眼汪汪的时候起誓;他可以对家人违背承诺,也就可以对银屏背信弃义。对这么一个不知道感恩为何物的人,付出一点真心,想得到相应的回报,实在太难,但银屏却轻信了。
最后,银屏的个性也是她成为时代的受害人的原因之一。她要强好胜,自以为资历、年纪和别的丫鬟会有所不同,就应该高人一等,高估了自身的力量。她不愿像青霞一样嫁给一户普普通通的北京人家,也不愿安分守己地伺候姚家人,而是千方百计地栓住一个男人的心,她不知道在体仁同意银屏和华太太共同服侍的时候,也暴露了他的本心。可在那时,她也自甘堕落了,只求用狐媚引来物质的源源不断,惟愿维持着这种衣食无忧的放浪生活,直至生了孩子,想通过这孩子做媒介来换取姚家对她的另眼相看。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在此情形下,除了给姚家带来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恼怒和不屑!
身体被无情人占据,孩子被权势之人抢夺,唯一支撑心灵的那一点点情也支离破碎了,没有任何寄托、也得不到任何慰藉的银屏,最后也只能用一根绳索了结一切恩怨。
银屏,无法摆脱时代对她命运的束缚,加之自身要求过高,这矛盾使得她终是走向自我摧残,一直到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