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天洪水》世界正陷在一战的深渊中,上百万人命丧沙场

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是滔天洪水。副标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全球秩序的重建,这是一部多次获奖、备受好评的历史居住。他的主题讲的是一九一六年到一九三一年之间的国际政治秩序变迁。众所周知,我们今天的国际政治秩序源于二战中反法西斯盟国对德、意、日轴心国的胜利在几经波折变更而来。按照本书作者、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亚当图兹的论点,二战本身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与经济秩序构建失败的结果。所以说,要想深刻理解今天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的很多矛盾与底层逻辑,我们就不得不回到本书描写的那个时代中去。在一九一六年到一九三一年这段时间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列强严重衰落、经济实力冠绝全球的美国,顺理成章的走向了国际舞台的中心。于是,美国尝试通过建立国际联盟来构建一个自己主导的国际秩序。但由于美国和欧洲各国各有私心,政治理念分歧太大,导致国际联盟建立后根本无力维持和平,屡屡遭到挑战者的破坏,最终导致一战结束后仅仅二十年,更加惨烈的二战便爆发了。为什么惨烈的一战没有给世界带来持续的和平,而只换来了二十年的休战投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而深刻的视角。他指出,一战结束后的美国,虽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并没有位于中央,但已经具备了世界第一大国的经济实力。两次大战之间的危机从根本上说是美国玉带王冠,却不愿承其重的后果。一方面,美国想要一个由他主导的世界秩序,却不愿承担维护秩序所要付出的代价。另一方面,欧洲传统强国虽然实力下滑,但并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国际地位去成全美国想要的秩序,结果便是美国继续保持孤立主义严重衰弱的英、法,试图维持欧洲的和平,但力不从心。这种脆弱的和平维持了十年。随着大萧条的爆发而遭到了真正的挑战,最终被彻底破坏。接下来,我将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分三部分来为你解读这本书。在第一部分我们来看看美国在一战中的处境和打算。在第二部分我们说说为什么凡尔赛体系必然失败,为什么国际联盟缺乏约束力?在第三部分,我将为你分析上世纪二十年代大萧条的真正起因,以及德、日、意等挑战国际秩序的极端势力为何兴起。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滔天洪水一书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故事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起。我们知道,一战之所以空前残酷,便在于它是一场全民动员的总体战。参战双方赌上了整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战况陷入了漫长的焦灼状态。不管是协约国一方的英、法、俄,还是同盟国一方的德奥,都被消耗到几乎游进灯枯的地步。滔天洪水的故事开始于一九一六年,此时交战双方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浑身解数。这一年,双方在陆地上打了三场规模空前的战役,在海上进行了一场舰队大决战,却都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前线伤亡惨,重武器、弹药消耗不计其数,但却徒劳无功。与此同时,后方的平民生活也变得日益艰难,因为英国的封锁,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平民既买不到食物,也买不到取暖的煤。战前预备的积蓄已经消耗殆尽,饥寒交迫的市民把城里能找到的动植物吃了一空。协约国和同盟国都深陷泥潭。那此时呢美国呢美国的日子却是过得春风得意,左右逢源。早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便已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成为世界第一的工业强国。到了十九世纪末,美国经济总量更是超越了英国,从此稳居世界之巅。一战爆发以后,作为中立国的美国立刻成了最大受益者。你想想协约国的大部分失灵,男子都去了前线,这就意味着劳动力减少,生产下降,而食物和物资需求却在攀升。那么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从美国进口,美国供应商直接收现金。为了筹集现金,协约国就向华尔街借贷。无论英国、法国过去有多富裕多强大,随着战争的持续,他们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而美国成了大家的债主。一九一六年,协约国的财政部官员提醒各自政府首脑们,如果继续以现在的速度向美国借贷,那么等到战争胜利,单单偿还这些外债的利息,就会让本国失去财政自主权。如果借贷规模继续攀升,或者还要偿还本金,那么英、法两国政府就会沦为华尔街银行财团的还债机器。这个提醒背后隐含着一个尖锐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还要打下去。但是哪怕到了这部田地,所有的协约国政府都仍然愿意坚持到底。仗已经打了两年,成本已经太高。只要体量巨大的美国肯下场参战,胜利的天平立刻就会向自己倾斜,所以美国就成了他们最后的指望。至于债怎么还,只能留到将来再考虑了。那么美国愿意参战吗?实际上美国国内的名义在参战问题上陷入了分裂。一九一六年,正是美国的选举年,这次选举里最大的议题就是是否参战。大体来说,精英阶层几乎一边倒的支持参战,对德宣战,但工人们却普遍不支持。为什么精英阶层支持对德宣战呢?因为英国封锁了大西洋,协约国成了美国唯一的贸易伙伴。协约国把本国的黄金储备有价证券从华尔街借贷的大笔美元都用在从美国采购上。这就让华尔街的银行家、制造业大亨,甚至农场主都变成了协约国的同情者。对华尔街来说,美国参战可以保证他们借给协约国的贷款能拿得回来。对工业家和农场主来说,美国参战可以进一步扩大政府对军需品的需求,利润滚滚,当然要支持参战。那么,美国的工人为什么不愿意参战呢?因为对美国工人来说,战争确实带来了繁荣,但这种繁荣带给他们的只有更长的劳动时间,更高的生活成本收入却没什么增长。他们当然不喜欢这种繁荣,更不愿被送去欧洲当炮灰。选举的结果是争取连任的民主党总统威尔逊获胜了,威尔逊打出了和平,让我们远离战争的竞选纲领,得到了工人群体的支持,成功连任总统。但他的对手、共和党候选人休斯也获得了较高的票数,并没有输的很惨。共和党政治家之所以支持参战,其实是希望美国能够在这场瓜分世界的战争里分一杯羹。美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强国,他不能仅仅满足于给协约国充当供货商。美国支持哪一方,哪一方就能胜利,这能充分的保证美国的话语权。而民主党的威尔逊之所以反对参战,其实也不仅仅是为了打击对手或者争取工人的支持。在威尔逊看来,美国有比跟协约国一起瓜分世界更好的选择,这个选择就是让世界大战的结局变成没有胜利者的和平。虽然交战双方都已经山穷水尽,协约国之所以还没有倒下,仅仅是因为美国在给他们书写。那么如果美国谁也不帮交战双方难道不会一起倒下吗?当交战双方都成为失败者的时候,世界大战的终结不就成了没有胜利者的和平吗?如果所有的欧洲强国都沦为失败者,美国不就成了战争唯一的胜利者吗?听到这里啊,你就能明白威尔逊和共和党的分歧其实微乎其微。共和党希望美国参战是为了跟协约国一起瓜分世界。威尔逊反对参战,其实是希望在欧洲强国两败俱伤之后,甩开欧洲,由美国自己推行一个服务于美国利益的新游戏规则。这个新游戏规则被威尔逊归纳为两个要点,第一是公海自由,第二是门户开放。公海自由是直接针对英国的。战争期间英国封锁了大西洋,不允许美国跟德奥做生意。威尔逊表示,美国绝不允许这样的封锁再次出现,英国人没有权利阻止美国跟任何国家做生意。如果英国人愿意接受公海自由,美国当然高兴。如果英国人不接受公海自由,那美国就会通过建设一支世界最强的大舰队,用巨舰大炮迫使英国人接受。那门户开放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要求看起来要温和很多,因为它看起来很像后来美国主张的自由贸易,但事实上后来的自由贸易是美国要求全世界向他开放市场。同时美国也向世界开放市场,但一九一七年的门户开放,美国要求的是世界各国向他开放市场。至于美国是否同等的向世界开放市场,这个要由美国自己决定。好了,听到这里,我们小结一下。在一九一六年以前,美国虽然经济实力全球第一,但并没有站在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而是在一旁踌躇满志的观望一战,使美国一下子成为英法的债主。美国的腰杆子更硬了,说话底气更足了。于是,共和党主张美国应该通过参战,成为与英、法平起平坐的政治强国,而威尔逊总统则主张让欧洲强国两败俱伤。因为这样一来,美国就不是一流强国里的一员,而是整个世界的唯一霸主了。说到这里啊,熟悉历史的你一定会说,威尔逊总统不是反对参战吗?他后来怎么又带领美国参加了世界大战呢?这是怎么回事啊?这就要归结于一个威尔逊没有考虑到的因素,那就是德意志帝国。在威尔逊看来,自己正在致力于遏制对协约国的贷款,让协约国和同盟国两败俱伤。但在当时的德意志帝国眼里,美国是在干什么呢?对他们来说,美国根本就是在给协约国源源不断的书写吗?快三年的时间里,我们的敌人吃你,美国的,穿你美国的,他们用来打我们的子弹,炮弹,炸弹也是你美国造的。而且你美国还不收他们的钱,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赊账买的。你跟我说,你是中立国,你当我傻吗?所以德意志帝国在一九一七年终于坐不住了,他的潜艇开始在大西洋上无差别攻击所有国家的商船。德国外交部甚至试图在美洲拼凑一个针对美国的军事同盟,这就彻底激怒了美国。在美国主战派的压力之下,威尔逊只得在一九一七年四月二日对同盟国宣战。但美国的共和党政治家在敦促威尔逊参战的同时,也对威尔逊的没有胜利者的和平提出了自己的批评。他们指出,从理论上说,没有胜利者的和平,确实是对美国最有利的局面。但公海自由也好,门户开放也好,要给美国带来好处,都要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整个世界的大部分地方必须维持着基本的和平和秩序。这样美国才能利用在资源、劳动力、技术、资本各方面所拥有的优势,让美国商品战胜其他商品,让世界贸易的大部分利润流向美国。可如果欧洲列强全都陷入崩溃,那他们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和领土就会陷入无政府状态,这势必让美国推行的公海自由和门户开放变成一纸空文。这是一个非常有道理的批评,也揭示了美国在构建全球秩序这个问题上的两难处境。对美国来说,最理想的是只获取利润,不承担成本。美国的商品在各方面都具有优势,只要有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美国就能获取全球贸易利润里的大头。但是,如果全球贸易里的利润大部分都归了美国,欧洲列强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的维持殖民地的秩序,发展殖民地的基础设施呢?不论如何,威尔逊就这样带领美国参加了世界大战。虽然他极力声明美国并不是协约国的一份子,美国是独自对德国、奥匈帝国宣战的,但事实上,美国确实成了协约国的盟友。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美国批准了提供给协约国的自由债券,跟此前华尔街提供的民间贷款相比,美国政府担保的自由公债规模要大得多。通过这笔贷款,美国的工业开始源源不断的为协约国提供武器、弹药。美国成了协约国的兵工厂,有了美国的强势加入,胜利的天平果然迅速倒向协约国一方。对于把获胜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的协约国来说,他们确实是压对宝了,但是他们希望美国提供的和美国愿意给予的东西其实并不一致。这种矛盾很快就随着德国战败而暴露出来。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山穷水尽的同盟国要求停战,威尔逊开始认真考虑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建。对他来说,美国对战后秩序的最大要求其实是还钱。美国参战以后发行的自由债券是一笔规模巨大的贷款,而且这笔钱是向全体美国公民募集的。美国纳税人在政府的号召下,抛出自己的积蓄,购买了自由债券,这笔钱帮助协约国取得了胜利,协约国绝对不能以任何理由赖掉这笔账。在这个基础上战胜的协约国应该维持欧洲所拥有的殖民地的秩序,同时接受公海自由和门户开放,让这些市场向美国商品开放。至于战后欧洲秩序究竟怎么重建,战败国的领土该怎么划分,殖民地到底该归谁管?这些事情,威尔逊并不在乎。后来很多人都说,威尔逊为欧洲人设计了民族自觉的原则,但事实上这个原则则是威尔逊从欧洲人那儿学来的。当他发现欧洲人好像很愿意按照民族自觉的原则解决领土问题的时候,他表示,那就给他们民族自觉。但事实上,威尔逊的主张其实是自相矛盾的。经过四年多的战争,欧洲已经精疲力尽,让他们依靠自己的财政去偿还欠美国的外债是不现实的。而且如果欧洲拿大笔资金用来偿还外债,他们就没有能力维持欧洲本土和殖民地的秩序。如果欧洲拼尽全力做到了这两点,还要让他们向美国单方面开放市场,结果也只能是一个,那就是美国商品占领这些市场,让欧洲变得更加虚弱,更没有能力还钱。和维持秩序相比,威尔逊共和党的主张反而要现实的多,也积极的多。共和党人主张,美国应该积极的投入到欧洲战后秩序的重建里去。美国应该同英国、法国建立一个跨大西洋同盟。美国要用自己的力量担保欧洲的和平,让英、法不必担心。德国的复仇可以把更多的力量用在恢复经济上,只有这样,他们才有能力偿还欠美国的债。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愿意接受公海自由和门户开放。说到这里,你就能明白到,一九一八年年底,威尔逊一方面因为带领美国参战,失去了反对战争的选民的支持,另一方面又对欧洲事务太过保守,没有提出真正有建设性的主张,所以被共和党甩在了身后。于是,一九一八年的中期,学员距离他所在的民主党遭到了惨败。共和党在国会参众两院都掌握了多数,考虑到批准总统签署了条约,必须得到参议院三分之二多数的支持。威尔逊还没有出发去参加巴黎和会。巴尔塞合约实际上已经凶多吉少了,不过威尔逊自认为手里还有一件法宝,那就是国际联盟。一九一九年的美国,既要协约国还钱,又要他们维持世界秩序,还要他们向美国开放市场。这确实有点既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但世界秩序终究是全世界人的事,没道理。美国人一张嘴要债,欧洲人就让美国人维护世界和平。所以威尔逊主张世界的秩序还得靠全世界人民自己解决。具体的解决方法就是把全世界的所有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一个联盟,也就是所谓的国际联盟。既然大家都是国际联盟里的盟友,还有什么事儿不能好好商量呢?既然凡事好商量,那大家也就别再打打杀杀了。所有国家遇到争端都不要首先使用武力,凡事儿等国家联盟裁决,如果有哪个国家不等国际联盟裁决或者不服裁决,就擅自发动战争,那他对任何一个联盟成员国的侵犯,就等于对所有成员国的侵犯。侵略,一个国家就等于侵略地球上所有国家。国际联盟提供的这种安全保障,就是所谓的集体安全,国际联盟和集体安全的理想。其实在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看起来也是非常高大上的。但如果你把它还原到当初那个具体情境之下,就能明白他其实没有那么高大上。一九一九年,美国要求欧洲人还钱,同时开放市场。这时候欧洲人就说开放了市场,钱都被你们赚走了呀,我们活着都很困难了,想让我们还钱,要不你自己来维持秩序。这时候你再想想什么叫集体安全,就是你们确实负担住钱,也确实被我们赚走了。但地球是我家,维持秩序,还得靠大家呀。咱们把全地球的国家都组织起来,一起维持秩序吧。威尔逊确实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秩序,但这种秩序的本质还是服务于美国的利益的。这种世界秩序的本质就是好处。我赚,但成本大家均摊,大饼画的好,可大家并不傻。威尔逊究竟安的是什么心,所有人都能明白。但话说回来,你也得承认,这套方案。从字面上看确实是非常崇高,非常理想主义的。所以大家虽然都明白威尔逊是什么意思,却都装作不理解,拼命在凡尔赛和谈中赞美威尔逊,因为只有假装拥护这套高大上的理想方案,才可能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更大的利益。于是又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一九一九年来到巴黎的威尔逊惊奇的发现,无论是战败的同盟国,还是战胜的协约国,甚至是遥远的亚洲和非洲的人民,只要他们有机会在,反而在发生,无论是在会场还是在门外,都众口一词的把他威尔逊歌颂成给世界带来真理和正义的英雄。怎么看,这都是一个天赐良机。如果美国准备背靠自己霸权地位,构建一个服务于自己的世界秩序,这时似乎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威尔逊很快就发现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巴黎和会的各种议程越来越不受控制。威尔逊希望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构建一个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就要确定欧洲的边界。俄国、德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崩溃,让整个中欧和东欧还有靳东的大片土地陷入混乱。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希望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对这一点,威尔逊本来并不反对隔着大西洋,他发现欧洲人想要民族自觉,所以他认为以民族自觉为标准,可以很快为欧洲划定一个明确的边界。但是当他真正投入这项工作的时候,却发现中欧和东欧是一片多民族混居的土地,几乎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族群分界线。威尔逊被这些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弄得不胜其烦,这还不算连亚洲国家都开始不安定了。日本人跳出来要求继承德国之前,在中国山东,尤其是青岛的各项不平等特权,中国外交代表团则义正词严的加以驳斥。另外,越南代表团也要求威尔逊承认,亚洲被殖民的各民族和欧洲人一样,拥有民族自觉权。如果这个请求成立,那么欧洲列强在亚洲的殖民体系可能在一夜之间瓦解,这些可比欧洲各国之间的领土纠纷更麻烦的多了。跟领土种族的争论相比,赔款的问题要简单很多。美国自己并不打算找德国要赔款,所以新生的德国为马政权简直把威尔逊视为救星。其实英国也不在乎德国到底赔多少钱,因为赔款这种东西如果不能换成食物,那就只是一堆钞票。可如果换成食物,就会严重冲击本国的市场。所以英国人要求高额赔偿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拿赔款去还美国的外债。如果美国愿意豁免英国的负债,英国就可以少要,甚至不要德国的赔款,最迫切需要德国赔偿的是法国。他的大片领土在此前沦为战场,被德国人用重炮炸得像月球表面。其实法国人也不是不能牺牲赔款,因为对法国来说,摆脱德国这个可怕的邻居比赔款重要多了。所以法国主张彻底肢解德国,把德国变成一南一北或者一东一西的两个国家,甚至是一群国家。这样的德国肯定拿不出赔款给法国,但法国又欠了美国一大笔钱。于是,威尔逊愤怒的发现,绕来绕去问题回到了自己头上。德国觉得我们已经悔过自新了,没道理,替被推翻的皇帝赔钱。英国人表示,我们要不要无所谓,只要美国人不找我们要寨。法国人表示,我们也可以不要赔款,只要能把德国从地图上抹掉,然后经过了几天企业的辩论,威尔逊愤怒的表示,那还是让德国人付赔款吧。总而言之,问题的死结就在这里。威尔逊发现,构建并维护世界秩序所需要的成本是巨大的,他无法下决断,让美国来承担这样的成本。另外,对英、法这样的传统强国来说,一旦美国真正主导了世界秩序,他们的殖民帝国就要烟消云散了。让威尔逊的集体安全、民族自觉主导世界,等于放弃他们的霸权。在内外交困之下,威尔逊不久就下台了。这也标志着美国第一次尝试构建全球秩序的失败,但威尔逊的努力虽然失败了,美国的需求却没有变。还债、门户开放和公海自由依然是美国最重要的国际利益。所以,美国虽然放弃了对世界秩序的构建,在大部分国际问题上都选择置身事外。但事实上,因为协约国每个季度都要向美国还款,美国的影响依然无所不在。前面我们说了,战争一结束,美国就跟协约国谈判收款,协约国则只能要求德国付赔款。一九一九年的凡尔赛合约里,其实并没有明确德国需要赔偿的总金额,仅仅要求德国尽快支付一笔五十亿马克的赔偿给协国应急。而之后赔偿的总金额将有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来加以确定。随着对美国还款的压力不断上升,德国赔偿的总额也经历了一个过山车似的过程。从一开始,法国提出的一千两百亿马克不断上涨,到一九二零年六月,达到天文数字般的两千六百九十亿马克,之后开始下降。一九二一年一月下降到两千四百八十亿马克。到一九二一年五月,最终确定为一千三百二十亿马克。尽管赔款总额被砍掉了一半,但德国根本无力承担这样的赔偿。为了如期支付赔款,德国政府唯一的办法当然就是饮鸩止渴般的印钱来兑换市场上的外汇。从一九二一年开始,马克汇率水银泻地般的下跌在马克即将变成废纸的时候,法国指责德国没有如期支付赔款,出动军队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德国政府号召鲁尔的德国工人非暴力不合作,抵制法国的占领。占领期间,由德国政府承担占领区人民的生活、经济、心脏被法国占领,还要负担一笔额外的开销,德国政府的负担陡然上升,他唯一能做的还是继续印钱。于是,马克加速贬值,迅速从一美元兑换七千二百六十马克暴跌到一美元兑六百万马克。这就是一九二三年德国恶性通货膨胀。如此一来,德国货币已经如同废纸,广大德国人民不得不开启以物易物的原始模式来维持生活。你拿几根胡萝卜换我的一袋子面粉或者一块黄油。诸如此类德国陷于崩溃的结果,就是法国和英国开始出现严重的违约风险。美国最关心的还款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险,美国再次被迫成为欧洲事务的仲裁人。这个时候,美国的要求其实没有什么变化,只不过为了保证自己能够收回贷款,美国人要求各国政府必须采取负责任的金融政策。具体的说就是恢复传统的金本位。所谓金本位制,就是各国政府不能随便印钱,所有的钞票都必须有黄金或者外汇担保。也就是说,一旦各国恢复了金本位,就失去了滥发纸币的能力,就可以避免。一九二三年德国那样的恶性通货膨胀。这样做固然限制了各国政府的财政能力,但却可以保证美国收回贷款。于是,在一九二零年代,世界各国迫于美国的压力相继恢复金本位,但金本位制限制了各国的财政自主权,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国际矛盾。在美国的压力下,世界各国的政府都被拴在金本位的锁链上动弹不得,但这条黄金的锁链上却拴着德国的赔款和英法的外债。这两个过于沉重的包袱,德国不赔款,英法就没有钱还给美国,可美国不借钱给德国,德国就没有钱支付赔款。于是到二十年代末,本来就脆弱的世界金融体系全都陷入了德国拼命借钱还赔款,英法拼命索赔来偿还给美国。美国在找出现金借给德国的恶性循环里,当一九二九年的大萧条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国家明知道继续维持金本位会让本国经济萎靡,人民生活无以为继。但政治家们也明白,退出金本位就意味着挑战美国的霸权。当温和的政治家找不到解决办法的时候,政治上的冒险家就登上了历史舞台。到三十年代初,除了英法,还能因为各自的原因继续和美国保持合作之外,掌握了意大利、日本、德国权力的冒险家先后选择了扩军备战与美国对抗。当他们终于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构建世界秩序失败的后果就彻底暴露出来了。到这里,滔天洪水的核心内容就为你介绍完了。在本书中,作者亚当图兹利用自己高屋建瓴的视角和恢弘的笔法,回顾了从一九一六年一战僵持状态到三十年代大萧条,德意日,轴心国决定扩军备战。这一段风云激荡的岁月,在本书结尾,他对两次世界大战间国际体系的崩溃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解释。世界大战让美国从一九一四年的第一强国变成一九一九年的唯一强国。美国的经济优势使他深深的卷入世界秩序。经过两败俱伤的一战,无论是惨胜的英国、法国,还是惨败的德国,都希望美国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战后秩序的重建中。但无论是威尔逊还是他的继任者,都没有这样的打算。如何让其他国家自己维持秩序,保障和平,让美国一心一意依靠工业优势赚钱,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能理解,美国在一战后对待欧洲的复杂暧昧态度。他一方面鼓励英、法在赔款问题上对德国宽大,另一方面又不肯椅同样宽大的态度对待英法,对其欠下的外债。战争已把世界霸主的地位送到美国人面前,但美国人却不愿意承担这样的责任。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就是由这样一个不情愿的美国和试图死死抱住美国的欧洲一起构建的,它的崩溃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很多历史学家都说更残酷,破坏力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实不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余波。确实,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的迟疑缺乏政治经验和自私,以及欧洲各国的疑心,是导致一战后欧洲乃至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未能凝聚共识反而恶化的直接原因。最终,投资告诫我们,在一百年后的今天,建立一个合理、公正、和平的国际秩序,依旧是一个艰巨的目标。因为发达的技术和经济联系已经让整个世界变成一个相互依存,没有任何成员能够置身世外的地球村,大家共享繁荣的成果,也共享冲突和危险。唯有每一个国家都能够克服自私自利的短视,才能避免类似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样的灾难性后果再次发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372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368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415评论 0 35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157评论 1 29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171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125评论 1 29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028评论 3 41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887评论 0 27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310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533评论 2 33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690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411评论 5 34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004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59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812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693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577评论 2 35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