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什么样的茶器?
这个问题,大概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回答吧。那么,设计师会从什么角度去思考这件事呢?
我们这次采访的夏琳璐老师是一位80后设计师,本身也是个茶友。她设计了一套名为“聚”的茶海,获得了结构和外观专利,采用的炭陶是一种创新材料,通过了德国的五项技术专利认证。
这件作品的产生有一个比较偶然的过程。
因为爱喝茶,夏琳璐的身边自然而然就聚集了一批同样爱喝茶的朋友。大家聚会的时候,就会带上自己的茶器,既用来饮茶,也用来品评。这种有趣的生活方式被称为“斗茶”。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个时代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什么样的口味?什么样的器具?什么样的饮茶方式?什么样的饮茶环境?对设计师来说,每一点细微的不同之处,都有探索的价值。
“那我看到了大家喜欢的一些东西的状态、东西的样子的时候,我当然也是希望说,我是不是可以从这个角度切入,做一个全新的、适合年轻人的、会被大家所喜欢的东西?”
本着这样的想法,夏琳璐开始了茶器的设计。
▷那么,用什么材料比较合适呢?
古人盛水的器皿,大部分会使用黑陶,但是它有一些缺陷,比如水对材质的渗透、牢固度欠佳等等。能否通过一些方法改善黑陶的这些缺陷呢?她的团队和院校合作,共同研发了一种新材料——炭陶。就是在黑陶的基础上,通过物理方式,加入竹炭粒子,有效利用炭的吸附性,净化水质,锁住茶香,还可以防潮防湿,既健康又环保。
当作品内容和材料的问题都解决之后,接下来,就是颜色、造型和结构的设定。
“无论是从颜色还是从造型还是从结构来说,我觉得我们的年轻人应该拥有一种他们自己所喜欢的,能够呈现他们的个性,同时又不失中国文化和老一辈的人带给他们的情结的,这样一个具有温暖感的、具有力度的东西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当中。”
黑色,一种看似沉闷的颜色,却也是强调个性和自我的年轻人偏爱的颜色;红色的花格窗造型,取自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让人想起家的意象,而镂空设计,也方便了茶水的渗漏;红与黑的搭配,自古经典,从不过时;从里到外的圆形结构,象征着团圆、团聚、聚合的寓意。
故而,这件作品被称为“聚”。
(产品图片由夏琳璐老师提供)
▷“聚”的设计和制作,经过了长久而反复的论证
她的朋友汤建华老师,是一位对黑陶有着深厚研究的工艺师,也是炭陶的主要研发者。设计的实现,需要工艺的支撑。而这个过程,常常伴随着矛盾、冲突,最终通过理解和磨合,达成一致目标。
“跟手工艺人我们会非常高频次地进行沟通,然后我们的作品也是会不断地进行尝试性的改变和尝试性的一些突破。那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的冲击,也会有很多的矛盾,当然这其实都是一个设计好玩的、有意思的地方。通过这样的一些对话,我们也更深入地了解他们传统的一些制作特点,他们也会更加地去看待现在年轻人和现在的一些设计师对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的理解。所以,这是一个双方学习的过程和交流的过程。”
问到平时的设计灵感,她说,她更愿意称之为“设计感觉”。
这种感觉如何获得?她的观点是,热爱并深入生活。对设计的思考“是渗入到生活的每个层面中的”。“我觉得特别有想法的人他一定是特别热爱生活、一定是特别深入生活的践行家,他不仅是在观察,他不是一个旁观者,他是一个把自己带入到每一个环境中尽情做好每一个环境中角色的这样的一个人。”
我们曾经悲观地认为,非遗产品很难进入当代生活,但专注于这一领域的设计师们,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生活在不断向前,设计在持续创新,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终究会迎来它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