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说服别人还是让自己改变信念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生活中,因为无法说服别人而导致的怨念轻则影响心情,严重者倒着关系的分崩离析,例如因为无法和公司领导达成一致意见导致的离职,例如因为伴侣长期缺乏统一认知而导致的离婚。
在工作上,能否把你的理念和想法,分享给下属或者合作方,并且让他们信服,是衡量领导力的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生活上,能否把你的观点或者判断,分享给自己的朋友或者家人,并且让他们改变想法,是衡量影响力的一个很重要标准。
如果要让别人接受一个创新、十分大胆的想法,那就更考验说服技巧,必须得掌握一套传达理念的方法。
第一步,数据。
数据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细节的、不带感情的客观描述,只要是数据,都能给人以不明觉厉的感觉,例如一个人即使刚开始炒股,什么都不懂,然而看着K线图就觉得自己已经是个专家。
数据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它告诉我们过去发生了什么。不过数据也有缺点,它并不一定能让你从原始数据中,得出支持或反对某个决策的结论,要解读这些数据还需要引入某种逻辑。
例如 “十八大”新闻中心举办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身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在介绍2003年以来十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时,突出强调了这样的一个“成果”:从2002~2011年,全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2002年的24.5平方米提高到2011年的32.7平方米”。只是,这样的数据你相信么?
第二步,逻辑。
通常人们对于两个变量之间如何关联起来的,都有一套自己的解释体系,这就是逻辑。
逻辑本身就是价值,毕竟,如果对方不认同你的观点,阐述自己的逻辑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严格分析的工具,然而还要区别开诡辩逻辑。
请听下面这段“逻辑”:
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你既然也生疮,你就和甲一样。而你只说甲生疮,则竟无自知之明,你的话还有什么价值?倘若你没有生疮,是说诳也。卖国贼是说诳的,所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
听完之后什么感觉?是不是倒抽了一口了凉气:这是从哪里来的“神逻辑”啊?
这段“神逻辑”,是大约100年前,鲁迅在一篇文章《论辩的灵魂》里讽刺当时很多人的论辩逻辑的。
然而要学会鉴别是否是有了数据和解释这些数据的逻辑后,接着需要建立一个“方程式”。
第三步,方程式。
方程式就是表示两个数学式(比如两个数、函数、量、运算)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等式。能够建立起方程式,意味着你已经捕捉到几个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你也能用它来精确地陈述你的观点。
复杂的问题,通常会涉及到很多变量,很难用一个方程式准确的描述。所以,一个好的方程式,对最为重要的数据关系作出描述即可。
方程式是将复杂关系简化为重要而少量杠杆的重要手段。方程式将现实简化了,当然不可能完全精确地契入事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方程式对事实的描述是相对接近的,还是谬以千里?
例如经济学中的:MR=MC,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Y=C+I+G+(X-M) 此公式用来表示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在你说服别人的时候,能拿出经过验证过的公式,一定会增强说服效果的。
第四步,图像。
使用图片或影像能够让你的受众很容易建立起不同变量之间的联系,好的视觉呈现能够让人更容易产生情感的连接。
著名的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在一次发布会上,开场直接在大屏幕上投影出了胶囊的一个图片,之后的讲述中一点点揭开了胶囊的隐含的意义,让人们印象深刻。
第五步,故事。
故事是人类寻找意义感的基石,没有任何一种文化不依靠讲故事来深入人心。故事也能够让人对某种抽象概念,迅速形成形象的认知。
人类的历史一定程度上说都是靠故事传承下来的,人们更习惯于记忆和理解故事。
第六步,互动。
如果没有受众的互动,尤其是那些持有不同意见的人,无论是数据、方程式,还是故事,价值都是有限的。
要想办法创造互动,例如可以直接停下,让对方或者听众向自己提一个问题,然后你要非常用心去回答,用你的肢体语言去表示自己非常欢迎这样的深入探讨。
不要以为只有提问者会对你的观点感到困惑,还要观察坐在提问者周围的其他三个人,看看他们是什么表情,他们的身体语言有没有表达出某种突然的放松?通过这样的观察,你会捕捉到,他们在表达“我没听懂但我不想问”或者“我没听懂,但这家伙的问题正好是我想问的,现在我搞懂了”。
感谢:《中欧商业评论》编译的凯洛格商学院教授米切尔·彼得森(Mitchell A.
Petersen)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