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非常流行STEAM教育,我孩子的学校也推出了一系列教育课程,我给孩子报了一个机器人编程班,但是上课以后发现,这个课程很大程度上有名无实,机器人教育并不是拼装一个自动的玩具就OK了,最需要教育的是理解机器人的编程思维与机器思考的特点。考虑到每周也就两节课,我也能体谅老师的难处,再看到儿子玩的也很开心,那就算了吧,就当花钱给儿子玩高级乐高了吧。
今天DR. WEI 谈到三个教育原则,觉得非常有意义,于是分享如下:
1,从孩子的思维出发,想孩子一样思考。
有些喜欢表扬那些行为像“大人”一样的孩子,夸他们懂事,他们把小孩子弄的像一个个小领导,小大人;这种反人性的教育理念往往会在成人以后被反扑,前几年一次五道杠少年网红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种教育的模式不得人心。
我一直认为事件的主角黄某某是无辜的,他只不过是被大人塑造成他们想要的形象,就像我妈总是开玩笑似的念叨:“我孙子以后是要当大官的,你看他假笑装的多好。” 有些人天真的 以为只要能假笑,能装模作样,能无声鼓掌就是当大官的材料,这些人对“大官”的了解也仅仅限于新闻联播的层次,也天真的以为当官是一个人最好的成就。那个黄某某在未成年时还能获得原谅,成年之后能够如何那就不知道了,也许他真的成了大官。。
有点扯远了,言归正传:美国一个儿童教育节目芝麻街,在对孩子进行STEAM教育的时候,并没用老师或者博学者的形象,而是选择了一个很傻的,很冒失的,并总是失败的角色,但是他对任何事都非常的好奇,并且不怕失败和犯错。这个和小孩子的个性非常相似的老师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来,孩子从它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二来,它也教会了孩子一个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就是保持好奇,在不断试错中学习!
2, 沿着学习的路径。
完全陌生的 概念更难,熟悉的概念比较容易接受,这个和开发新产品也有相似之处,循序渐进,持续学习。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目前的素质教育为什么不行的原因,基本上都是走形式主义,养蚕就一窝蜂的养,然后其他作业也照样滚滚而来,学生做不好就互相抄,或者叫家长来代劳,这种学习可以说是徒劳无功的。
3,要深度不要广度。
接上一段,最好的学习方式不是什么科目都学,而且围绕一个核心主题深挖,让孩子沉浸于这个主题中,如果需要跨界知识,那就跨界。我在复习高考的时候也有这种感受,就是一段时间只用心提高一门功课,效果会好的多,全面发展的同义词就是全面平庸。
我听说国外精英教育早就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国内也许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也有采用这种教育方式的,但是目前我们这个小城市还没有学校或者个人正在实践。
所谓的“神童”基本上都是出在三四线城市,多半就是因为井蛙效应,一个小地方容易觉得自己天下无敌,无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