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完了张爱玲的《怨女》,长长的叹了口气。每次读她的文字,总少不了叹息,仿佛要把胸中积压的郁闷一下呼出来。转而又陷入更深的惆怅。
时常觉得她的笔下处处藏着浪漫,即使是在最世俗的故事里。
像《怨女》开篇,在夜晚,银娣被醉酒的人从门洞里抓住了手,固然是令人厌恶的一件事。可我想若这主角是银娣所喜欢的人,大约能有一种暧昧的浪漫了,且能让她萌生出一种小欢喜,像是瞒着大人偷吃甜点后的小欢喜。事实上,在小说中,这醉酒者虽然并不是重要人物,可对银娣确实产生了一些影响,仿佛是这个唐突了她的人使她有了一种作为女人的意识,所以在故事结尾,在她经历几十年光阴、儿子都成家以后仍会想起在那个夜晚,曾轻浮地抓住她手的人。
再比如三爷出场那一段,众人走后,只剩下他们俩人,银娣与他调笑,是再也寻常不过的男女调情。
“你还不还?”
“二嫂唱个歌就还你”
“我哪会唱什么歌?”
“我听见你唱的”
“不要瞎说”
“那天在阳台上一个人呱呱唧唧的不是你”
……
如果不是罗敷有夫、使君有妇,大概会是教科书般的浪漫情节了,只是他们二人的身份注定这份浪漫是危险而畸形的。
她笔下的浪漫不是青春偶像剧里让无数少女怀春的浪漫,更像是昏黄暧昧灯光下、狭隘楼道里衬托出的拥挤、狭小的浪漫。让人觉得似乎有点不对对劲,原来是不够敞亮。
而张爱玲的才华是不限于写些浪漫爱情故事的。在浪漫的另一面,是她对现实敏锐的观察与再现。
这种再现很多时候体现在她对于女性人物的描写。她虽然把人物置身于浪漫的情景之中,可很多时候她们面对的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与琐碎繁杂。
银娣对于丈夫的不满是从未停止的,她偷偷碾碎他十分看重的核桃,并好玩似的在他面前却又不被他看见的吃掉。这是她的报复与反抗,为了表达她对于这份包办婚姻的不满、哥嫂不顾她意愿的怨恨。可是她无力向更有地位(比如她的婆婆)的人反抗,因为她也明白自己依靠这份婚姻获得了稍好的物质条件,而她不愿舍弃。所以她只能选择向她病弱的丈夫报复,从而获得快感。
银娣生完孩子,哥嫂来看望她,为了送礼的事情闹不愉快。说到底也是钱财的问题,她把自己的首饰拿给哥嫂,其实并非完全情愿,总觉得自己吃了亏,可又不想让自己显得与娘家人为难才会有此举动。
再如分家时银娣为了多争得一份家产而对长辈的决定提出异议,她的样子其实也不过是一个凡尘中为了生活而斤斤计较的女人罢了。
为了钱财而生出龃龉,庸俗且世故。是活生生的现实。
《怨女》中的银娣是那个时代很多女性的缩影,内心有着对于美丽爱情的憧憬,可囿于现实的因素,成为一个姿态不那么优雅,最终困顿在生活中,怨天尤人的妇人。远方的诗意固然也有,可苟且的眼前才更看得清。
她总能把很多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写的美丽而浪漫,又在浪漫过后把我们拉回沉重的现实。这就是张爱玲的文字,仿佛一把好看的匕首。不自觉的被吸引,却不防它冷不丁扎进心里,把不堪的现实一一剖开来,展现再我们面前。可即便这样,我依然能感受到她的文字所有的关怀,她不厌其烦的描写女性,一些在现代人看来并不怎么独立自主的悲剧人物,把她们的好、不好全都描写出来。我想这不是出于厌烦,而是出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