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一个星期里,看了《无声告白》这本书,终究是我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让人省醒,振聋发聩不是盖的,依然是有一定的道理和内涵的。
书的内容讲述了詹姆斯·李和玛里琳的二女儿莉迪亚在哥哥上大学前自杀身亡,她是家里的掌上明珠,遗传着父母的外貌,他们对莉迪亚期待能够实现他们无法完成的梦想,但是这些期待却变得承重并厌恶,只能逼得她不得不面对死亡,但是她的死却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更好的变化。虽然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最让我压抑的一本书,作者的文笔细腻,但是里面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孩子对父母的期待的压力,对不同人种的压力,以及对自己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却久久的不能转化成动力,让人始终透不过气来。
这本书一直以故事的形式表达出父母对莉迪亚的爱,看得我一直很压抑,它从内心深处表达了人的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实的自己。这和很多自己的父母相似,很多自己的父母以关爱的名义,对自己的孩子给予高要求的期待,而这种期待是自己无法完成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继续完成,而这种要求是无理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这简直就是束缚而不是关爱。如果不是亲情的联系,我们谁都不会把自己的理想愿望委托给别人去实现,我们更想自己去实现,而有了这一层亲情关系后,我们却把它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让人觉得不可理喻,孩子也是一个个体,他们也有他们的自由,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我觉得是一种精神上的绑架,虽说我们是为孩子好,但是他有他自己的理想和自己的天地,我们无权干涉。虽说有些孩子能够接受这种期待,并视为自己的理想和兴趣,有所作为,但是这毕竟是少数。对于孩子的方面体现为更加突出,但是我们对自己的亲人也是如此,我们很容易对自己爱人充满期待,把这种期待强加于他的身上,就像现实社会,希望他有钱,希望她能做个好媳妇,希望他有车有房,希望她做个贤妻良母,你可以期待,但是这种期待不希望变成一种束缚。
书的结尾以父亲回到家,走回了现实,母亲也慢慢摆脱了悲伤结束了,家里回归了,父母也反思了自己,我想他们应该知道了自己错误和束缚。但是在现实社会我们没法想莉迪亚那样去面对死亡,我们唯有自己解脱,并努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