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仇兆鳌《杜诗详注》中,有一段提到了沈约的四声八病,特别是关于平头上尾的几种形式做出了解释。
平头有三种解释,上尾有三种解释。
一、晚节渐于诗律细
《杜诗详注》提到,杜甫一百多首七律中,只有四首上尾的问题:
李天生日:少陵七律百六十首,惟四首叠用仄字,如《江村》诗,连用局、物二字,考他本“多病所须惟药物”作“幸有故人分禄米”,于局字不叠矣。《江上值水》诗连用兴、钓二字。考黄鹤本,“老去诗篇浑漫兴”作“老去诗篇浑漫与”,于钓字不叠矣。《秋兴》诗连用月、黑二字,考黄鹤本,“织女机丝虚夜月”作“织女机丝虚月夜”,于黑字不叠矣。可见“晚节渐于诗律细”,凡上尾仄声,原不相犯也。
李天生指明末清初的李因笃,他的统计数字并不很准确,但是其表达的意思值得我们注意。
李因笃说,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体现出来的就是杜甫作诗不会犯上尾的毛病。他举了四个例子,说杜甫160首七律中只有4首犯上尾之病。
但是这四首,都有不同的版本,按照另一个版本来看,是不犯上尾之病的。例如《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局、物都是入声字,犯上尾之病。不过这首诗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即第七句是:“幸有故人分禄米“,米,上声,物,入声,避免了上尾。
因此李因笃认为,杜甫或许修改过这首诗,即“幸有故人分禄米“是最终版本,这个版本是避免上尾的。
所以,他认为,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名不虚传。
关于上尾,是沈约八病中的一种,八病之中,平头和上尾,是作律诗必须注意的问题。但是关于平头上尾,有不同的解释。
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举例说明了这几种不同的解释。
二、三种上尾
1、文镜秘府论中解释的上尾
所谓上尾者,上句尾字与下句尾字,俱用平声。虽韵异而声则同,是犯上尾。如古诗“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楼与齐皆平声,又如“庭陬有若榴,绿叶含丹荣”,榴与荣亦平声也。《杜诗详注》
这种解释,出自空海《文镜秘府论》对于沈约八病的解释。
假如上联的结尾字是平声,下联的结尾字也是平声,但是不押韵,就是平头之病。
格律诗中,首句押韵,不是平头,3、5、7句结尾都是仄声,所以也不是平头。可以看出,律诗是完全遵守这种平头的规则而出现的。
2、隔句上尾
又一句尾字与三句尾字连用同声,是亦上尾。如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来、思皆平声。又如“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秋月”,素、扇皆去声,亦犯上尾矣。
其在七律,如杜诗“春酒杯浓琥珀薄”与“误疑茅堂入江麓”,同系入声。王维诗“新丰树里行人度”与“闻道甘泉能献赋”,去声同韵,皆犯上尾也。《杜诗详注》
第一句和第三句、第三句和第五句、第五句和第七句,如果是同声,也是上尾。例如王维七律《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之作》:
汉主离宫接露台,秦川一半夕阳开。
青山尽是朱旗绕,碧涧翻从玉殿来。
新丰树里行人【度】,小苑城边猎骑回。
闻道甘泉能献【赋】,悬知独有子云才。
度,赋,都是去声。这种就是上尾。也就是第一部分李因笃说的杜甫四首上尾现象。
3、叠足上尾
又如杜《秋兴》诗“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王母、函关、宫扇、圣颜,俱在句尾,未免叠足,亦犯上尾。《杜诗详注》
这一种上尾,由于前两种不同。很像我们平时说的四平头(四句的句首雷同),这里的例子是句尾。《杜诗详注》举例的是杜甫《秋兴》中一首: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照朝班
三、三种平头
1、句首同声平头
所谓平头者,前句上二字,与后句上二字同声,如古诗“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今欢同声,日、乐同声,是平头也。又如“朝云晦初景,丹池晚飞雪”,“飘披聚还散,吹扬凝其威”,四句上二字皆平声,是平头也。《杜诗详注》
2、句首词结构相同
又如周王褒诗“高箱照云母,壮马饰当颅。单衣火浣布,利剑水精珠”,四句叠用四物,而每物各用一虚一实字面,亦平头也。《杜诗详注》
北周王褒《日出东南隅行》中,高箱、壮马、单衣、利剑,四个词语,都是偏正词组,第一个字是修饰语:高、壮、单、利害,第二个字是中心语:箱、马、衣、剑。
3、句首叠引人名
又如杜挚诗“伊挚为媵臣,吕望身操竿。夷吾困商贩,宁戚对牛叹。食其处监门,淮阴饥不餐”,叠引古人,皆在句首,是亦平头也。《杜诗详注》
其实这一种和第二种类似,句首都是人名。这里举例的汉末三国诗人杜挚《赠毌丘俭诗》,不过作律诗的时候更要注意避免。
我们现在说的四平头,是包括第二种和第三种的现象。
结束语
前人评价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是指杜甫越来越注意各种诗病的避免。
关于四平头,以及句尾上尾的问题,其实都是说作诗要注意变化,避免雷同。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