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在等一次思想解放。
而会苦中作乐,是年轻人活着的根本。
我始终觉得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为了适应社会所作出的改变和自我的思想道德之间已产生了巨大的裂隙。
他们时而对事物充满偏执又因觉得被孤立自我放逐。
时而对事物冷漠暴躁又悲天悯人,怀揣满心温柔无处给予。
表面平静,实则内心澎湃汹涌。
而这些人要么最后都服软沉默“丧”溺到人海里去。
要么他们跳出世故的怪圈,告诉世人理想乡是什么样子。
年少时期,韩寒依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补赛,以一篇《杯中窥人》名声大噪。
次年便选择了退学,用行动表达了对应试教育抨击。
但在那个年代,在传统主流社会人员眼里,一切不按套路出牌的,全都是瞎折腾。
他以一笔战天下,就像孙猴子不服什么弼马温,一棒把天宫闹翻颠覆,要做花果山的齐天大圣。
“你靠什么养活自己?”
“稿费。”
2000年的北京,房价均价2000每平米,年仅18岁的他拿到了自己《三重门》的稿费——50万。
“韩寒”突然成为了叛逆期少年未谋面却心生仰慕的人。
那种能为自己选择,为选择负责的能力也成为了每个少年的追求。
他手中的笔像极了骑士举起的骑士枪,锋芒毕露一往无前。
《三重门》的50万他没有拿去理财,而是选择了买车。
如果说,笔触传达了少年的锐气不满,那么赛车就是这个骑士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想热爱守护的东西。
就如同他所说,我所认为的生活,就是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一身锐气的他,确实活的很自我,
也确实活出了故事。
从《独唱团》杂志的主编
到文艺生活的APP“ONE”
到小资餐饮“很高兴遇见你”
再到“亭东影业”创始人
创业的一路上尽是坎坷,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让少年有些举足无措。
但代笔门事件后,韩寒反而脚踏实地了许多,专心开赛车,拍了电影。
回望当时,笔锋虽然尖锐,很多地方读之解气甚爽,但却过于狭隘,未必都有道理。
但《后会无期》观影后,我便不会再对韩寒失望了。
因为他始终想把某些少年的东西带给这个时代,带给这个奇怪的社会,
避开现实的纷争与打扰,淌过曾经错误的道路和挣扎,就跟叛逆的孩子终会和过去的一切握手言和。
那句“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期望在这里得到了应验。
但与《小时代》系列商业化的成功不同的是,《后会无期》口碑两极化,有褒有贬。
我很喜欢那句话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我觉得我们是在拍电影,不是在拍马屁。”
至《乘风破浪》开始,韩寒的用角和档期缺都更偏向商业一些。
不喜欢他的人会说,“韩寒怂了,锋利不再了,向现实低头了,识时务了。”
喜欢他的人会说,“韩寒渐渐磨去了身上的棱角,随和亲切,有了成熟男人样子。”
但无论是否被时间磨去了棱角,韩寒的作品中,仍可见一股少年的“锐气”。
韩寒的电影始终都是“韩寒”式的电影。
他从未刻意想用傻瓜式的卖蠢来娱乐大众,而是让人看到赤裸裸的社会后寻找平凡的快乐,而是帮助这个时代年轻人在残酷中学会苦中作乐的本领。
《飞驰人生》里张弛的一句话
“你呢,是这辈子没故事,想拥有一段故事;我呢,是故事太多,想给故事一个结局。”
其实是韩寒自己对自己的独白。
《后会无期》中追寻东极岛的少年,
是对世界的追问
《乘风破浪》中浮萍无依的青年,
是对人世间的拷问
《飞驰人生》里老兵不死的中年,
是对人生的重新定义。
电影中赛车飞向巴音布鲁克的大海,韩寒毫无保留地表达了自己对赛车的热爱
而到最后观众当然都希望张弛没有死,毕竟“Heroes Never Die——英雄,永不灭亡。”
他没有拍一个明确的结局,如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请相信你的理解。”
很多人怀有侥幸心理微博问韩寒,韩寒才说了狠话
“巴音布鲁克没有海。”
他松开了勒住这代年轻人脖颈的白绫,温柔地给了这代年轻人喘息的机会。
至少在电影院里我们都留有希望。
曾经冷眼面对世界的少年步入不惑之年,也温柔地体会生活,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去努力。
《飞驰人生》影片的最后
“此片奉献给你所热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