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的《道德经》,下卷德经开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这里展示了玄妙高深的多层次精神境界,经中的德、仁、义、礼也是华夏世代儿女喜欢用来取名字的字,特别是家中长子。但在这里老子却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感觉道的境界是一种虚空、自由、神秘莫测,充满生机和灵性的一种精神状态,而德就比较具体了,就像吃饭、睡觉、刷牙一样,是个行为,而且不自觉的是上德,为了实现德而做的行为是下德,德在每天推着老人去晒太阳的子女身上,每天热杯牛奶给孩子喝的家长身上,在每天匆匆赶回家做作业,温习功课的孩子身上……,他们这些最有德的人都没觉得自己在行德,而下德呢?可能是没时间陪父母、孩子却时常联系,经常送个礼物的家人,是平时不努力,考前却能提前几天开夜车补救的学生,甚至可能是夺了侄子王位却能大展才华,励精图冶的明成祖,他们行为的结果都不坏,却是下德。失德之后才产生仁,你想想每个人是不是都会对悲惨的现象才会产生仁慈之心,甚至对某些好现象还会有点羡慕嫉妒恨,要是悲惨现象从来都不发生,不是更好吗?所以从这个角度仁又不怎么好了。对仁这种精神状态采取行动的行为是义,仁是无心而自然生发的,而义是是有意的有所作为,所以仁高于义,而义则高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这段话是说礼是忠信不足所致,是祸乱之首,所谓先知,其实是表面的道,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取忠厚而不取浅薄,取实在而不取浮华,所以应当舍弃轻薄虛华而采取朴实敦厚。在这里,几千年前的智者把人生智慧说得清楚直白,廖廖几字却熠熠生辉,值得每个人毕生追求,让我们每个人都去除浮华,追寻属于自己的做人根本,只有这样整个社会乃至个人都会达到和谐进步的高境界,尤其个人身心会自然舒展,毕竟德润身,富润屋。厚德才能载物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