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家里出了三个牛津校友——我,小7爸,和小我11岁的表妹。
我们三人的六位父母,只有一位读了正儿八经的大学;而且这位还是在有了四个孩子以后,辞掉钢铁工人的工作申请国家贷款上的(小7爷爷60岁时,才成为了瑞典最好大学的法律教授)。
虽然平均学历一般,但我们的父母有很明显的共同点:
→热爱生活,思想开放,喜欢学习
→对做人严要求,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精神
→教育孩子要有爱,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
→让孩子感觉到爱(虽然表达方式各有不同)
→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
在我看来,教育壁垒不是学历、不是能力,也不是身陷18线小城市,而是在生活中很多你无法喊停的作法。
我写公众号快四年了,真实地感受着教育壁垒的无处不在:
❌孩子一挑食,就换着方法精心做美食;
❌一不吃饭就心疼,一心疼就喂饭;
❌孩子动作一慢,就顺手帮着把衣服穿了,把玩具收拾了;
❌上了很多高大上的兴趣班,却不屑于让孩子进一下厨房;
❌别家孩子一学啥,就生怕自家孩子落后,缺乏定力和批判性思考;
❌期望孩子乘风破浪,自己却跳不出舒适区;
❌仅仅把眼光落在“自己”和“眼前”,很少站在全局和未来的角度看问题......
这些和“学历”不直接挂钩的因素,才是真正的教育壁垒。
当妈三年,我愈发感觉到父母最最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把家庭土壤环境搞好,把早期教育阶段的苗栽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
只是如果不照镜子,有时候发现不了。所以不要怕“照镜子”,不要怕别人在某个方面比自己优秀或提出不同的意见。
打破“一念之间”的教育壁垒,真的很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