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了自然派哲学家,神秘的哲学家带着苏菲走进了苏格拉底的世界。
苏格拉底是谁?
相信不论是谁,都听过这个名字。还有那个耳熟能详的麦穗故事。当然,现在也有些说法表示这并不是苏格拉底的故事,有待考证。但无论如何,苏格拉底都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哲学家。他开启了雅典哲学的篇章,哲学讨论从自然学派关注的自然世界的主题,过度到探讨个人本身与每个人在社会的地位。这也让哲学更有一层深奥的意味,更让人琢磨不透了。
那么苏格拉底探讨什么呢?
苏格拉底认为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拥有真正的智慧。而真正的智慧只能来自自己的内心,别人无法教授。他相信每个人都可以领悟哲学的真理,但需要每个人搜寻自己的内心,运用内心的智慧。
看到这里,我的内心也不禁一颤。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一位智者再强调内心的作用。而生在两千多年后的新世纪的我们,有多少人是真的在遵循内心而形式,有多少人在找寻真正的智慧呢?可以说,寥寥无几。这也更让我觉得苏格拉底的伟大。
苏格拉底曾说“雅典就像是一匹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让它具有活力的牛蝇。”
智者总是致力于造福于大众。苏格拉底重视他的良心与真理,更甚于生命。这样的人总是不能免于一死,令人感叹。
众所周知,苏格拉底自己并没有为自己的学说留下文字记录,但我们可以从柏拉图的作品中窥见一二。
柏拉图是谁?
这更是熟悉不过。柏拉图式的爱情,也曾经是不少人的追求。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既关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事物,也关心与人类道德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事物。”或许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柏拉图既关心自然界万物也关心人类和人类社会,如此一来,哲学是不是就更全面一些了呢。
柏拉图认为“理型世界”是存在,这个世界里包含了各种事物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他认为肉体和灵魂是不同的存在。肉体消亡,而灵魂就会回归到理型世界里,灵魂是不朽的。世间万物都是理型世界投射下来的影子,人类生活期间,看到的不过是理型世界导演的皮影戏。这倒是让我觉得很新鲜的比喻。在柏拉图眼里,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挣脱束缚,跑到灯光的那头看看导演皮影戏的是谁,而他们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还想着这些看皮影戏的人,也想带他们去看看,然而,有智慧的人并不多。这难道就是智者的孤独。
柏拉图构建了“理想国”,也就是我们所称的“乌托邦”。柏拉图的理想国应是一个极权国家,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的使命,每个人各司其职。难能可贵的是,柏拉图认为女人也可以和男人一样,做男人可以做的事。
社会总是在不断的批判中进步的。第一个批评柏拉图的人,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一位诗人与神话学家,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牵涉许多学科,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音乐、生物学、经济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用现代的话语来说,柏拉图偏于感性而亚里士多德偏于理性。
亚里士多德批判柏拉图的“理型世界”。
书里用马来说明了这个问题。
柏拉图认为首先是理型世界里有了“马”的理型,然后才有了我们所见到的“马匹”。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马的“理型“是因为我们看见过无数的马之后才形成的。
这是思想上重大的转变。这或许也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因为“物种“这样的概念在这个时候诞生。亚里士多德认为世间万物分门别类,这也是我们区别事物的方式。
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观点,我表示认同。现代的各种认知也告诉我,我们都会先认识更多的一种事物,才把这种事物归为某一类。但我却对亚里士多德对待两性问题的看法嗤之以鼻。因为他歧视女性。在他眼里,女性的存在是男性的附属品。这我相信大家都不认同。
以上是对三位非常伟大的哲学家的一个小结。或许日后再看,会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