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从阅读了《学习之道》这本书之后,知道了构建组块的方法,一直很想在自己心中也把知识构建成组块,把一块块散落的砖建立起一间房。但是发现建立起这样的房子都不知道如何去建,今天阅读了蔡垒磊老师的《认知突围》后,才发现一直没有建立起知识体系的原因是没有把元认知组建成房子的根基,蔡垒磊老师还讲到,很多人在建立了根基后,基本就是“顺我者点赞,逆我者不看”的状态了,就容易形成固化思维,因为当接受别人的不同时,并知道他人说的更对时,可能就会触犯根基,推到了就需重来一次了,太费劲了。
蔡垒磊老师讲到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方法是:首先要完善自己的元认知,其次要区分有效知识和次有效知识,在把有效知识分层次,信息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加工知识,最后在变成智慧。因此建立体系的第一步是是完善元认知了,先学习了解源头知识,根基不对,建立起来的结构也不全面。
今年5月开始学习拆书,想要更深层次的学习,于是学习了赵周老师的RIA便签拆书法。最后一节讲到了如何用RIA便签拆书法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讲到当遇到一个问题时可以运用追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加上自己的A1(曾经遇到的与这个问题相关的经历,当时是怎样做的),A2(经追问后得到的结果该如何去规划和运用)。赵周老师讲到打架知识体系的三条路径是:从网到点,从点到网,从问题出发,上百张便签调试前因后果。听了两遍,知道了大概的方法,但对追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不是很了解,学后一直也没有用,上周拆书家又带着我们学习了如何用RIA便签拆书法通过追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A1,A2,从问题出发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学习中,因为有其他小伙伴们讲到了自己的例子,当例子与方法综合后才发现更容易理解了。
当每个同一领域的问题都运用RIA便签拆书法追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A1,A2时,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后就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了。那追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到底该如何思考呢?
前是指(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很重要?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
因是指(相因相胜);都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其他人帮我思考,可以给出更多选择或可能性吗?
后是指(以观后效):若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是我所期待的吗?
果是指(自食其果):如果什么都不做,会发生什么?
适是指(适得其反):有没有人不同意我对原因的假设?有没有不符合这个假设的实例?
用是指(使用条件):要解决这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成本收益,态度能力)这件事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来完成?
边是指(旁敲边鼓)有没有可借鉴的情况?其他领域/行业/人/如何解决类似问题
界是指(楚河汉界):无论是不同的意见还是类似的问题。和我的思路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比如我提出的问题就是如何成为一名专注于学习精神分析学流派的心理咨询师?A1就是在去年怀着一颗热爱之心考取了心理咨询师的证书,因有本职工作无法抽出时间来继续深入学习,心理咨询的技能都是用在别人告诉我她心理藏着怎样的痛苦和委屈时,才会运用上。但是心理一直放不下心理咨询,也很喜欢弗洛尹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流派,有时间时很想要系统的学习。
那追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就是:
前是指(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很重要?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因为我很喜欢心理学,也很喜欢心理咨询,在我14岁的时候我就梦想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这一直都是我的愿望,10年后,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
因是指(相因相胜);都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其他人帮我思考,可以给出更多选择或可能性吗?关于原因的假设是如果不做心理咨询师是不是也可以啊?不选择精神分析学流派,选择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分析心理学流派是不是也可以呢?询问其他人,他们会告诉我一定要成为心理咨询师才可以吗?除了做个案,是不是也可以把心理咨询的技能用在其他方面啊?
后是指(以观后效):若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是我所期待的吗?若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就是我终于又找到了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可以持续的走下去,是我所期待的。
果是指(自食其果):如果什么都不做,会发生什么?如果什么都不做,就不可以专供一个流派学习,不能更系统深入的结合实践的练习,最后的结果就是只能停留在一个证书的表面上。
适是指(适得其反):有没有人不同意我对原因的假设?有没有不符合这个假设的实例?我的心理学老师就不同意我对原因提出的假设,他说我的性格更适合做儿童咨询,从儿童的角度,以游戏心理学的态度来做儿童咨询更合适。实例就是我的心理学老师看出我太容易被人家带着走了,不能够做到以一个客观平稳的心态来做咨询,很容易被别人的情绪和思维带动,一会就跟着别人走了。
用是指(使用条件):要解决这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成本收益,态度能力)这件事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来完成?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的条件最好是先做个人体验,完成未完成的情结,让心静趋于平衡,更专业的去学精神分析心理学流派的技术,在做咨询时,不要掺杂个人的情绪情感进去,不要移情,要学会客观,整个过程都要围绕着咨询目标出发,不可受性格因素带动而走偏了。
边是指(旁敲边鼓)有没有可借鉴的情况?其他领域/行业/人/如何解决类似问题。我的心理学老师跟我是同一年出生的,他也是25岁,但是他比我沉稳,看待心理学上的问题比我更全面,在教我们使用心理咨询的技能时,及他为来访者做咨询时,他都表现得很稳重,不受他人的情绪带动,并总是围绕着总的咨询目标合理的使用各种心理咨询技能来为来访者解决最主要的心理烦恼,因为这是他的专业。他专攻的流派就是佛洛尹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流派,因此他给我们讲精神分析学时听得让人流连忘返。所以当我有时间时,一定要更多的向他学习。
界是指(楚河汉界):无论是不同的意见还是类似的问题。和我的思路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我想真正的区别就是在选择心理咨询的流派时除了要关注自己到底喜欢哪个流派外,还要结合自己本身的性格来考虑。交界点就是做心理咨询就要选择专攻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一套自己的咨询体系,不管选择哪一个流派,它都是一个长期值得探索的过程。
虽然由于时间的原因,目前还不能更加深入的去学习精神分析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咨询,但是既然是自己喜欢做的事,迟早都还是要付出实践的,这都只是时间的问题,路还长。先从最初的选择流派的问题先初步的建立一个心理咨询的体系。
A2就是在2019年静下心来重读《精神分析学》、《梦的解析》,尝试先做个人体验,跟着老师学做咨询,学写心理咨询案例,花时间去接受学习,在实践中融合源头知识建立更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不要再当别人问你做不做心理咨询时都觉得不好意思了。
建立知识体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想当你建立的是自己喜欢的知识体系时,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应该就不会成为一种煎熬吧,谁会拒绝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