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幼儿园门口看到形迹可疑的人,用各种奇怪姿势窥探幼儿园的动静,还时不时和手机里的同伙交流,先别急着报警,也许他只是个刚入园新生的家长。
孩子上幼儿园是全家的一件大事,网上频繁曝出的幼儿园虐童的新闻,更是让家长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恨不得能有火眼金睛,透过重重围墙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的一举一动。
为了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家长们也是用尽办法,在幼儿园门口蹲守,从几十个年龄相仿,衣服类似的孩子群里寻找自家孩子的身影。孩子一放学更是拉过孩子的手,不停地问问题,想从孩子嘴里得到更多关于幼儿园的信息。
我经常听到家长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有人欺负你吗,老师说你了吗,吃饱饭了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有的孩子还会认真的回答两句,说个没有,有的孩子就直接不回答,开始顾左右而言他。
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回答这几个问题,是因为家长在提问的时候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二分式思维"。
01 提问的误区:陷入二分式思维
二分式思维,顾名思义就是用非黑即白,非是即否的简单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就像刚才的几个问题,有人欺负你吗,老师说你了吗,吃饱了吗,答案都是“是”或者“不是”。但实际上,很多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是非对错就能解释的。
孩子一天都在幼儿园,肯定有开心的事情,也有不开心的事情。比如和喜欢的小伙伴一起玩,吃到了可口的加餐,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这些事情会让他很开心。也有一些让他不开心的事情,有个调皮的小朋友推了他一把,他刚拼好的积木被别人碰倒了。发生这么多事情,如果就问一句开不开心,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就相当于把天给聊死了。
那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在《学会提问》中,尼尔·布朗指出,要提出一个好问题,就要具备批判式的思维。
02 具备批判式思维,才能提出好问题
批判式思维包括三个维度:一整套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有能力在适当时机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积极主动地使用这些关键问题的强烈渴望。
通过批判性思维的三个维度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提出的问题是关键的问题,能够帮助人们快速得到想要的信息;问题一旦被提出来,能让回答问题的人做出积极回应。一个好问题,能传达出“我很好奇”、“我想多了解一点这方面的知识”、“请帮帮我”这样的诉求,让听到问题的人能体会到尊重,能明白要点,掌握回答问题的方向。
批判式思维很少会问是不是、对不对,而是会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是一种启发式的提问方式,能够得到更多的信息。如果问你今天过得好不好,答案最多就两个字,“好”或者“不好”。那如果问今天过得怎么样,答案可能就是五花八门了。
03 好的问题长啥样?
众所周知,麦肯锡专门为企业解决疑难杂症的咨询公司,在麦肯锡盛行的“提问式思维”让麦肯锡成为世界驰名的咨询公司。在《学会提问:麦肯锡工作法》这本书中,麦肯锡管理咨询大师大岛祥誉总结,好的问题应该具备四个特点:
- 第一:问题只有一句话。
越是简单的问题,就越能激发神经元突触的活跃度,简单的问题反而刺激人产生前所未有的想法,这就是跳跃性思维。
知乎上热度极高的问题,都是言简意赅的一句话,答题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如何评价《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超越《复联4》跻身中国内地票房榜前三?这个问题用不到一天的时间,就跻身知乎热榜第二名,言简意赅直奔主题的问题描述,让人们有更多的参与热情。
- 第二:不带有自己的主观判断
如果一项工作没做好,你的领导问你,“为什么工作没做好呢,是不是时间管理不好?”听到这样的问题,你一定会心生厌烦,认为领导实在指责你。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领导代入了自己的主观判断,他认为你工作做得不好,是这样那样的问题。
如果换个方式问,“你现在最关注哪一方面的问题呢?有什么需要我帮你协调的吗?”你是不是就会心情舒畅些,想办法解决问题了呢。
大岛祥誉说,好的问题能让被问的人心情舒畅,一扫此前的阴霾,重新鼓起向前。
- 第三:要能让人变得积极
好的问题,是会让人往积极的方向的方向去思考,去努力。面对一个失败的案例,应该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下次的失败。但不同的问问题方式,会引发事情朝两个方向发展。
如果问,为什么会失败?可能现场就成了批斗大会,各种扯皮甩锅就会发生了。可如果问,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呢?大家就会群策群力,找出更多的改进方法。
回到孩子的问题上,问孩子“有没有人欺负你啊”,传达给孩子的其实是一种消极的观念,幼儿园可能会被人欺负,可能会有人打我,这样的问题就不是一个好的问题。
- 第四:要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直把焦点放在眼前的事物上,很容易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地,跳脱出条条框框的束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
就拿孩子上幼儿园这件事情来说,站在家长的角度,我们都希望孩子的需求都能满足,孩子能得到老师更多的照顾,但从老师的角度出发,他们更希望的是孩子能遵守班级的基本规则,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让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程设计和正常的课程安排上,而不是针对孩子的特殊需求进行一对一的贴心服务。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我们才能更客观的看待孩子的行为,给孩子在幼儿园的行为进行正确的指导。
现在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上,怎样通过提问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让孩子更好的适应幼儿园呢?
04 善用问题,让孩子更快更好地适应幼儿园
孩子放学了,看到等在门口的妈妈,飞奔到妈妈怀里来个拥抱,妈妈牵起孩子的手,朝家的方向走去,多和谐的场景,最适合聊天了。
- 幼儿园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吗?
我们可以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吗?这属于启发式提问,让孩子意识到我们想听他的答案,又符合好问题的一句话特点,言简意赅,让孩子充分发挥。
如果孩子说了一些好玩的事情,好吃的东西,那说明孩子在幼儿园过得还可以,而且通过回忆这些好玩的事情,能让孩子对幼儿园多一些好印象。
- 不好玩的事情,怎样才能变得好玩呢?
如果孩子不按套路出牌,撅着嘴说幼儿园一点都不好玩,我不想去幼儿园之类的。
我们就可以接着问孩子,哪里不好玩,你觉得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幼儿园变得好玩呢?
和“哪里不好玩”很类似的问题是“你为什么不喜欢幼儿园啊,为什么不想去啊”,这几个问题听起来差不多,都是问幼儿园不开心的事情,但实际效果却不一样。
问“哪里不好玩”,是引导孩子把幼儿园里不开心的事情讲出来,这是一个客观描述,不算是给孩子消极的暗示,问题的重点是怎样做让幼儿园变得好玩,引导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
如果问“为什么不想去幼儿园”,孩子就会想出很多不想去的理由和借口,方向就偏了。就像一句网络上的流行语一样,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找方法,不想做,就会找借口。通过适当的提问,让孩子朝解决问题的方向去思考,而不是引导他找借口。
- 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孩子
孩子会跟你说幼儿园里不开心的事情,比如排队他想排第一个,老师却让他排在了第二个,他想先洗手吃饭,老师却让他排队等待……这些问题,对孩子来说都是新的经历,在家里习惯了被包围,在幼儿园却要和很多小朋友共享老师,共享教室,孩子心里有落差是很正常的现象。
听到孩子的抱怨,有的人会顺着孩子的意思说,“就是啊,凭什么不让我们宝宝排在第一个,老师真过分”之类的话。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越发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这种说法并不可取。
我们应该做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跟孩子说,“你想排第一个,但是没排到,所以你有点不开心,妈妈理解你,不开心是正常的。”
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孩子,比如,班里那么多小朋友,老师却只有几个,如果大家都站得乱糟糟的,老师可能就不记得谁洗手了谁没洗手,所以才需要排队,排在第一个的只能有一个人。“
我们还可以问问孩子,如果你是老师,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让孩子能站在老师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他就会更加理解幼儿园的规则。
在电影《谍影重重3》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说,“不同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样,主要取决于你坐在什么地方。”跟我们俗语说的“屁股决定脑袋”是一个道理。
进入新环境的是孩子,我们无法替代孩子去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和老师,但我们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通过问问题,设身处地的引导孩子积极解决遇到的问题,让孩子能更快的适应环境,融入环境,真正实现”开开心心入园去,高高兴兴回家来“。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若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