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级要求,医院工作人员每月需要进行2次核酸检测,为节约防护物资,我们六个科室人员集中进行采集,由于上次我们科集中采集过,决定再次在我们科集中进行。
原计划7点半开始,9点结束,2人准备,2人采集,300人左右,完全没问题。工作人员7点20开始准备好,7点半准时开始。
早上7点20 准时到达,一看,整个采集区域就已经围满了人。由于采集人员刚到位,准备人员有一位迟到了,好多工作还没准备好,采集需要5人一组,扫码采集,结果二维码很难扫,人越聚越多,但大家都想在上班前做完,场面出现混乱,内心突然很着急,赶紧现场找几位护士长维持秩序,排起长队,好忙乱,有几位赶着手术的同志表现出不满的情绪。
一阵高峰过去后,秩序慢慢好了起来,大家的焦躁情绪也慢慢好了起来。还好,8点半左右,采集工作基本结束,还算圆满。
回顾起来,这次采集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有自己的原因,一是看轻了此次采集工作,因为自己上一次已经组织过十个科室人员的核酸检测,上次的流程比这次要复杂的多,不仅要扫码,还要等记,但是上次是首次进行,没有经验可循,所以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不论是流程,还是人员,准备相当充分,所以上次检测的整体很顺畅。这次总觉得人少,检测简单,无论流程还是人员,都未充分准备。
从心理学角度思考,自己的思维定势起了消极作用。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思维定势通常有两种形式:适合思维定势和错觉思维定势。前者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形成了某种定势,在条件不变时,能迅速地感知现实环境中的事物并作出正确的反应,可促进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后者是指人们由于意识不清或精神活动障碍,对现实环境中的事物感知错误,作出错误解释。
思维定势容易使我们产生思想上的防性,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大量事例表明,思维定势确实对问题解决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当一个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思维定势会使解题者墨守成规,难以涌出新思维,作出新决策,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
根据唯物辩证法观点,不同的事物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思维定势所强调的是事物间的相似性和不变性。在问题解决中,它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策略。所以,当新问题相对于旧问题,是其相似性的主导作用时,由旧问题的求解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往往有助于新问题的解决。而当新问题相对于旧问题,是其差异性起主导作用时,由旧问题的求解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则往往有碍于新问题的解决。
从思维过程的大脑皮层活动情况看,定势的影响是一种习惯性的神经联系,即前次的思维活动对后次的思维活动有指引性的影响。所以,当两次思维活动属于同类性质时,前次思维活动会对后次思维活动起正确的引导作用;当两次思维活动属于异类性质时,前次思维活动会对后次思维活动起错误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