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觉得周围有一群的声音每天围绕着自己,有时候难以抉择,有时候难以判断。我们总是强调尊崇自己的声音,于是乎这些年的各大媒体便开始频频相继地讲开了故事,而我们不断地在看故事听故事的过程当中更加迷失了自我,作用力相反一点儿也不失真。
我们习惯的去听他人所给予的反馈以及意见和建议,也习惯的去从各种各样的口舌中了解到所谓的大千世界,当然不否认,信息中有黑有白也有灰。生活中发声是一项必备技能,于是便有了“声音”的存在。打开度娘搜索声音,弹出的第一条中间的第三句话便是“除了视分析器以外,听分析器是人的第二个最重要的远距离分析器。从生物进化上看,随着专司听觉的器官的产生,声音不仅成为动物攫取食物或逃避灾难的一种信号,也成为它们彼此相互联络的一种工具。”社群社会以及社会体的形成造就了我们相互连接的特性,万物互联彼此相互吸引排斥继续相互吸引排斥···,无限的循环让我们不得不去依靠着“群”来生活,之所以这样也源于人类初始的生活以及生存形态。相互连接、相互发声、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内化。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社会以及生活节奏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信息涌入我们的大脑,越来越多的声音嘈杂了内心的空白,以前我们一度认为接受便是好的,而当今更多的人开始间接性的选择与接受,在这个过程当中听到无数信息,我们用自己现有的判断能力来进一步的分析,这些信息中有真有假、有感有理,于是我们更加关注所谓真实,我们更加明晰属于自己的这条路该如何去选择声音。
其实在生活得圈子里,我们早已不满足于一种感官的判别,有了听觉也少不了视觉,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便产生视觉。通过视觉,人和动物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视觉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看到的未必真实”这句话往往普遍流传在社会男女关系当中。当然不否认的是也适用于其他的关系和场合之中,人的第一感觉是视觉,曾经有人提到,人们往往在乎于第一感觉的判定,比如异性看到长相甜美身材姣好的女生油然的而生一种吸引之感,相反,看到长相丑陋以及神情忧郁的人不由得会想要远离,这些都来源于我们对于视觉的第一判断,同听觉一样,当今看到的信息量也实属庞大,图片文字的展现更是刺激大脑神经反射的第一“光波”,色彩以及形式主义的诱惑无疑成了不断挑战内心真实感受的砖头,在不断得打破中建立起“眼见为实”的价值观。
思维的形成和建立是我们不断地感知所有感官以及所有感觉的最终定义,对于人事物的判定也绝不单单只是靠着一个感官的直觉而下定论,所以我们经常讲人是复杂的也是简单的,信息量越多,我们就越发注重内心真实的感受,不然怎么会有婴儿体这么一说。听到的未必是真实的,看到的也未必有假,听到的也未必有假,看到的也未必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