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朋友圈陆续看到有关黄磊《深夜食堂》收视率低和差评的消息,骂声铺天盖地。吐槽他收了统一多少钱广告费,吐槽三个女演员的做作演技,豆瓣评分刷新了电视剧有史以来的最低分2.4。当然,在赵又廷“整容”般演技的提携下实现了逆转,各实力派纷纷亮相,吐槽剧开始往正常的鸡汤方向转变,希望后期鸡汤不会再次变味。
对于这部电视剧的意见从骂声一片到越来越好,剧情神转折,大家把这个结果归结为一两个演员力挽狂澜。就像最开始,把一部电视剧的期望全加在“黄磊”身上显然很不合适,可观众不管啊。你是好演员,所以你是好爸爸,你是好小厨,你是好歌手,你是好导演,预期值太高,一旦现实失利就容易打脸,观众心理落差巨大。我们以为午夜端出来的是原味浓鸡汤,不料是加了酸菜,添了香料的方便面。
黄小厨优雅的转身这次没有转好。
黄磊的资深背景+“黄小厨”身份本可以转化成大IP, 借助平台大V、脑残粉和水军引爆市场“焦点”制造话题; 互联网和各平台持续加入扩散话题,各个环节有序配合,不管口碑好坏,一个完整的事件策划链条就完成了,只要内容不出问题,人物自带IP转化变现的模式很可能就是成功的,以后还可以形成固定套路,进而扩展出产业。但出问题的,恰恰是内容部分,赢了广告赞助费,亏了口碑。
我们再来看原版《深夜食堂》的特殊文化:
原版来自日本作家安倍夜郎的连载漫画作品,日本居酒屋文化是和日本工作文化紧密连接的另一种酒文化,在其独特背景下体现了众多小人物的悲欢人生。引入日本版权作品植入到中国,就是国外文化产品向国内输入以及本地化融合的过程,后者需要一个有独特标记的中国式人物。所以,黄小厨的融入似乎是可行的。
黄小厨原本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个有点同质化虚拟IP,不是实体,没有背景,没有故事性,更没有周边及衍生产品,不具有独特性,一旦被其他同类IP抢先使用掉尚未开发的运作模式,基本就失去价值了,所以选好剧本是关键。什么样的剧本,什么样的故事让主演黄磊有个完美的转身,把黄小厨这个IP立起来,是引进原版的目的。如果本地化融合的程度高,继而会有后续其他衍生产品推出,甚至带动相关产业,投资方和市场皆大欢喜。这个可能的不成功,也可以作为一次大胆尝试。我猜,投资方和制作方们考虑的是电视剧植入大量广告降低风险,减少尝试的不确定性,但他们忘了,神话一碗泡面对品牌潜在价值的伤害太大了,虽有一荣俱荣,也有一损俱损。
中国观众看电视其实很简单,符合他们调性的就会受热捧。即使插在电视剧中的广告只要有趣,他们也能接受,有时候入戏比演员还深,感动是真感动,哭是真哭,恨不得自己也是角色融入剧情。剧情好不好看,演员作不作,一碗午夜12点的心灵鸡汤够不够爽口,不动头脑就可以指点江山大家都愿意做,如果碰到有趣的剧情,不用更多的广告费,大家都会免费转发。
创作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是电视剧背后的东西。演员、资金、投资商各方势力的平衡,运作模式是否成功,至于剧情、演技,他们忽略了。烂片太多,观众的包容性又强,即使口碑再差,过段时间大家也忘了。只要分数过得去,口碑不太差,面子不难看,这个事情就是完美的。创作方们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市场,本是一次更好的机会,就这样白白错过了。
不管怎样,《深夜食堂》的话题性是有的,完整的营销链运作很成功,剧情的短板和本地化结合的尴尬短期内会影响收视,长期看来,作为新电视剧制作模式的发展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