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手就是动脑,越喜欢跑跳的宝宝越聪明
这一节来看大家讲讲什么是动作敏感期,在动作敏感期的时候,宝宝有什么样的发展特点,他们会如何更好的给宝宝提供发展动作敏感期的支持?
有一个妈妈告诉我,她的小宝宝宝从学会走路以后,总是迈动两只小脚跑来跑去,妈妈很怕她摔倒的,不停的跟着跑,特别在小区玩的时候,树木花草又多,往往感觉特别新奇,总是停不住,跑过来又跑过去,妈妈总怕磕着碰着,虽然很想坐下来休息一下,但又必须跟着毛毛,一天下来,感觉自己的腰都要断了,在家里玩时毛毛也会跑个不停,一会儿在这边拿个玩具,一会儿又到那边拿着杯子,妈妈刚转个身,喝口水,他又拿起了手机按个不停,毛毛妈妈觉得只要自己带,他除了睡觉往往真是一刻没有停过,真是太累了。你家宝宝在学会走路之后,是不是也有这样一段跟毛毛一样的状况,总是喜欢走来走去,总是闲不住。
其实这就说明宝宝的动作敏感期到来了,动作敏感期一般发生在宝宝1~3岁时期,包括两个领域,走路和手的动作发展,走路敏感期一般在1~2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热衷于爬,蹬,下蹲,跳,跑,踢,上下台阶等腿部的相关动作。而宝宝手的敏感期大约在一岁半到三岁之间发展的比较快。这个阶段的宝宝特别喜欢摸摸、摇、抓、扔等手部动作,因为脑部发展就是从刚出生的感觉发展,一直到三岁以前的感觉动作发展阶段,所以说这是宝宝的第二次诞生,也就是“精神胚胎”的观念,因为从宝宝出生到学会走路,历经了抬头,坐起,爬的这全部过程,他第一次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迈出人生的第一小步,而他的身体开始走向独立,所以两岁的孩子会走路的时候,是他们最活泼好动的时候,他们不厌其烦的行走,到处跑,父母能够充分的让孩子运动,就可以帮助他们肢体动作以及左右脑的均衡发展。除此之外,动作敏感期是宝宝身体的大肌肉,小肌肉,充分的获得训练和协调的关键时期。大概一岁半到三岁是宝宝手的动作敏感期,孩子学会用小手探知世界,而孩子手的动作是随着孩子走路能力的发展,在不断扩展领域,孩子走到哪儿手就会抓到哪儿,只要他够得着的东西,他都想抓到手里体验一下。同时随着他视觉发展越来越成熟以后,其动作的敏感性的现象也会慢慢被视觉感官的吸收方式所取代。孩子在进入动作的敏感期以后,手和脚的动作得到了积极的锻炼和发展,孩子的各项肢体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大脑的发育,让孩子的智力能够有所提高,这也就是蒙特梭利常常提到的动手就是动脑。所以当我们发现宝宝的动作敏感期到来时,千万不要禁止他的好动的天性,而是要鼓励他多锻炼走路,多触摸一些他不知道的事,尽量让他有一个安全又不影响他人的环境,让宝宝能够在安全的状况下能够自由的活动。还有一个看起来很可爱的例子,就是一个宝宝开始用剪刀剪东西,一开始他只要用右手打开剪刀,他的左手的拇指食指中指也会跟着张开,然后嘴也张开了,嘴唇歪向一边很努力的样子,当他的右手用力的剪下去,剪刀嘴闭上,他左手的三根手指也跟着合拢了,嘴巴也跟着闭上了,手指、嘴、眼睛就这样协调运动着,这时候还是需要我给他拿着纸,几天以后右手握剪刀时,他的左手手指渐渐不再跟着动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他的左手可以自己拿纸两手相互配合了,直到他双手可以比较熟练的配合剪刀的开合,这个过程大概花了20天的时间,每一天他剪的都是满地的纸屑,等都熟练了,他的兴趣慢慢也小了,再后来只有在做手工的时候才使用剪刀,这就是宝宝透过手的动作在发展他手眼协调的能力。作为父母,如果看到宝宝会拿剪刀,你一定很怕他伤到自己。如果宝宝总喜欢在花园里跑来跑去,而且站得还不是很稳,你是不是总是你会担心他万一摔倒了怎么办?这一系列的担心,在这个阶段,父母其实会消耗很大的精力,在生活中我们会很习惯制止孩子,常常说“不”来引导孩子,例如说不要爬,不要跑,不要碰这个东西,不要拉他等等,我们总是会习惯性的用这样的语言跟方式来制止孩子,然后气呼呼的把孩子处理善后,其实这样的引导是没有太大的效果的。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我们重复的告诉自己不要像红色的,千万不要像红色的,脑子里想到的是什么颜色,红色,因此我们如果对宝宝说不要做什么,其实对他来讲可能会提醒他要去做这件事情。所以我常常开玩笑说,如果你给一岁多的小朋友跟他说插头很危险,不要拿针去刺进去,否则会触电会死人。我想如果你这么做,对一岁多的宝宝,他反而更想去试试看什么叫触电,什么叫做会死,你就把他给害了,所以这种方式反而会让宝宝有无穷尽的这个好奇心想要去尝试。所以如果你希望宝宝能够安全地发展自己的动作敏感期,我们要特别注意我们正确的领导方式,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宝宝再次给大家一些具体的建议。第一给宝宝明确的动作指令,并示范给宝宝看,让宝宝能够明白你说的是什么意思。例如说我们不希望宝宝跑,你要跟宝宝说,来我们慢慢走,慢慢走就是一个既正向有具体的动作指令,他知道要做什么,那么在我们走的时候动作表情都可以慢下来,就如同我刚刚示范给大家一样,做给宝宝看,他就知道原来慢慢走是这个意思。那么前面我们讲到模仿,如果宝宝能够通过你的动作学习到什么是慢慢走,他就知道该怎么做了。第二,在这个阶段一定要确保宝宝的安全,告诉宝宝哪里是安全是可以去的,要看好宝宝,有一些宝宝总是会跑来跑去,完全没有什么安全意识,他们会认为这个世界所有的都是好人都是好事,所以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在宝宝三岁以前随时随地要看住他,否则你一不留神这个宝宝可能就不见了。第三,在宝宝动作敏感,期时家长要尽量提供给他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宝宝能够在活动时,安全能够有保证,多鼓励他去锻炼走路,而不是总是躺着坐着,做一些静态的活动,这些动作敏感期的自我本能是要透过不断重复的练习,才能让自己在环境中,能安全的活动做出正确熟练的动作,而且能够保护到自己的安全。因此如果我们在宝宝动作敏感期的时候过度代劳,你什么都帮他做,以至于让他练习不够,反而会增加他受伤的风险。更因为这样我们要更加注意怎么样帮助他能够创造一个安全自然的环境,对宝宝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这节课透过动作敏感期的讲解,让大家能够了解很多小朋友行为背后的原因,了解这个什么是动作敏感期,而动作敏感期的意义以及它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加开放积极科学的方式来引导孩子。
2、宝宝动不动就大哭大闹?其实他在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我们来讲讲什么是秩序敏感期,秩序感对宝宝成长有哪些重要的影响?以及面对宝宝在秩序敏感期最明显表现出执拗的状态,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会发现,在孩子差不多3岁到4岁之间会变得突然,执拗啊很多事都必须按照自己的规矩来,如果不这么做就会大哭大闹,比如鞋子必须放在规定的地方,否则就会大哭大闹。门铃响的时候必须由妈妈来开门,否则就要求客人要退回门外再来一次。
这些表现都表示宝宝已经进入了秩序敏感期,而秩序敏感期就是指宝宝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在这个阶段他会需要所有的事情都一定要有他认知的秩序在里面,包含从最初的对物品摆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身边熟悉人物的出现,物品所有权等等这些几乎接近苛刻固执的要求,到后来会逐渐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宝宝会要求无论在什么地方,我遵守规则,你也遵守,人人都必须遵守规则,这一般会出现在2~4岁这个阶段。
这些行为特质的背后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求生存。我们的脑部其实对于外界只要不依循我们所理解的事情发生,我们都会有异常敏感或感知到这种变化,这是因为在远古时代,如果我们的祖先不能有这样的能力去感知环境的细微变化,例如说鸟突然飞起来,或者草原上的草有异常摇动的方式,这种可能是野兽出没的信号,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很可能就会被野兽吃掉。所以因而也会承袭这种基因的行为,这种自然的反应。
秩序敏感期就是宝宝在感知这个世界各个规则的阶段。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在各个地方公共场合,例如高铁、地铁、机场,我们都会有安检的动作,因为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安检的过程,我们觉得我们走进里面是安全的,所以任何有规则的地方才会让我们觉得有安全感。
秩序的混乱破坏会给宝宝带来不安全感,他不得不消耗大量的精力转移到无秩序的抗争,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为了维护自己对秩序的强烈要求,会显得难以变通甚至不可理喻,所以这个时期的宝宝会比较倔强而出现行为滞留的这种状况。
比如说每次听见门铃响了,非要他来开门,如果谁比他的手快先开了门,瞬间就哭给你看,或者他会喊着这个人要出去按一次门铃,按了门铃以后让他来开这个门,又如同进入电梯的时候,又必须他来按楼层的开关,如果谁按了他就会特别不开心,吵着自己要下去要重新按才能算。晚上睡觉前给宝宝讲故事的时候要求特别多,不能接电话,不能走开,不能讲错一个字,否则就要从头再来。我想这样的一种生活细节,到底我们要怎么样宝宝不会有这么强的对抗,我们要怎么样轻松愉快的方式来面对孩子这种自虐的行为。
下面我给到大家三方面的建议,首先如果宝宝一直有情绪,请允许宝宝把他的情绪表达出来,等到他情绪比较平复了以后,我们再来解决问题。就拿宝宝想要按电梯这个事情为例,当他想按的电梯的楼层被按了以后,很多小朋友会很生气说我要下去,我要重来,我要重安,那么当下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首先我们要表达对宝宝情绪的理解,你可以说你想按结果被别人按了,你很生气对吗?你要让他知道你是知道他现在情绪上的到底在哪里,这样的情绪安抚会让宝宝马上知道,爸爸妈妈知道我现在的心情,接着你可以问,但是我们已经按了我们已经要上去了,我们除了做这件事情以外,我们还可以做哪些事情?
回到家里面我们想想看可以吃你喜欢吃的水果,还是你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还是可以做什么玩具,或者你可以想想,我们还可以做什么?把这样的一个焦点转移到我们下一个要做的事情。很多时候小朋友他虽然还是会有情绪,但是基本上他可以转移到下一件事情上面去。如果他还是一直有这样的情绪,那么就允许他哭一下,生气一下,允许宝宝和他的情绪待一会儿,等他有了比较平稳的情绪和比较平静的态度,我们再来面对这样的事情。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给到孩子一个很好的情商的指导。
第二,当宝宝有执拗的情绪时,检查一下宝宝是不是有身体不舒服。接触过上万名的家长咨询,非常普遍的问题是宝宝有的时候在睡觉的时候,我会不停的讲一些自相矛盾的话,例如说宝宝会说要妈妈抱,等到妈妈把她抱起来,她说妈妈拿,妈妈不要拿,这种状态常常会让家长很抓狂,我想告诉家长,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情绪,是他在表达他现在的感觉非常不舒服,他要找一个最信任的人,让他知道他的情绪是什么,这种往往是宝宝可能是饿了,累了或者甚至可能有生病的情况,如果他这种方式睡不着,或者有这种焦虑的情绪,最好的方式就是爸爸妈妈可以一边安慰宝宝,一边用手抚摸他,温柔地跟宝宝说,宝宝妈妈知道你累了,妈妈知道你现在想睡觉了,我知道你不舒服了,然后用手从他的后脑勺一直往下捋,让他感觉到这种温柔而缓慢的声音跟动作,这一种方式就会让宝宝比较容易回到平稳的状态,而不需要执着于他刚刚讲的要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
我想因为我们自己也有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情绪,我们需要的其实可能不一定是本身事情的本身,而是情绪的背后,我们需要受到照顾,需要被看到。
第三我们看看宝宝执拗的情况是不是属于正常的情况。如果有必要,我非常鼓励各位,越小宝宝,如果有特殊的一种情况,而且这个情况已经持续一段时间,请大家不要用这个长大就会好这样的一种方式来安慰自己。我们尽量能够找到更专业的机构或者更专业的人来帮大家做一个把关了解是不是?这样的情形是有哪些特殊情况要需要关注的。
我常常在我的课程跟讲座当中提到一个重要的观念,所有的孩子所发生的问题都是父母跟孩子最好的机会教育,这不管是对父母对孩子都是如此,因为透过这个行为本身,我们去探究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是宝宝出现这样的行为或这样的情绪,我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原来宝宝有这样的一种状态。
所以如果我们带着这样一种成长型思维的观念来看待孩子的每个问题,这将是我们跟孩子之间常常最棒的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