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晴
读书随笔
最近,我重读了西游记,可其中一处却令我困惑。这是师徒四人完成大业,受封正果时的一段,但在猪八戒受封“净坛使者”这一点时,我却觉得十分奇怪。哪里怪?有三点:
第一,职位怪。猪八戒受封“使者”,可我翻遍西游记全书,甚至查阅了佛教的资料,也没有找到“使者”这个职位。
第二,佛祖的理由。佛祖给猪八戒封“净坛使者”,理由是“看他胃肠宽大,便让他享受天下的供品”,可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在师徒四人取回真经返回大唐时,竟阴差阳错的来到了通天河边的陈家庄。之前猪八戒到陈家庄陈时,需要20多张桌子上堆满食物才够他自己吃。而现在,他只吃得下五六盘馒头。因为师徒四人登上灵山时,已洗脱了凡胎,猪八戒也改掉了贪吃的毛病,而如今,佛祖却让他去享受天下的供品,这不是为难八戒吗?
第三,猪八戒没有变成原身。唐僧、孙悟空沙和尚本来就是原样,不需要变化,而白龙马原是西海龙王之子,只因犯错才化为马形,随唐僧西天取经。但猪八戒原也是凡人成仙,只因贬下界时错投了猪胎,才成了猪的模样,可他为什么没有恢复原形呢?
我想了很久,推测出了一个答案,你不妨来看看!师徒四人分别对应了人性的弱点。唐憎对应人性的软弱,悟空对应着人性的浮燥,八戒对应人性的欲望,沙僧则对应着人性的呆板。但总的来说,这些弱点还是来自人的欲望。可佛法并不是教人无欲无求,而是改正缺点,从内心里解脱。像沙和尚,他一路上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算是无欲无求吧?可沙僧在你心中的印象是什么?大概只有那一句“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吧。所以,我们应该控制欲望,而不是消灭欲望。若真的秉信“存天理、灭人欲”,那就像是给人性带上了枷锁。只有知行合一,才方得始终。
我想,这就是“怪”后暗藏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