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40天
原文阅读: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讲解:
孔子说:真正的君子之间,还有什么可彼此争胜逞强的事吗?除非是比赛射箭的时候。比箭的时候,升堂相互揖让施礼,下堂相互行礼敬酒。如果这算是“争”的话,也属于君子之争。
启发思考:
这段话留下了“君子之争”这个成语。那么,君子之争的“射”指的是什么?君子之争又争的是什么呢?
“射”是“射箭”。射箭运动在我国历史悠久,在山西峙峪遗址中出土一件石镞,距今约二万八千年。“射箭”发展到西周时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射箭礼仪程序,即“射礼”。孔子说的射箭比赛,不同于古代的狩猎活动,也不同于奥运会的体育竞技,就是指周代礼仪里的 “射礼”。
《礼记·射义》载:“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燕礼”是由王和诸侯一级共同参与射箭活动时要举行的一种活动;而“乡饮酒礼”则是卿以下一级举行的。燕礼为的是明确君臣等级,乡饮酒礼为的是明确长幼辈分。
“射礼”除了强化人的身份意识和集体认同,让尊卑长幼各安其位的作用外,还具有选拔人才的作用。《礼记 射义》载,“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又载:“已射于泽,而后射于射宫,射中者得于与祭,不中者不得与于祭。”胜者可以得到君王的赏赐,参与祭祀活动,晋升侯爵。败者将罚以饮酒,不得参与祭祀活动,以示警戒。
因此,射礼深受当时社会各阶层广泛关注,并成为当时社会重要的文化内容之一。孔子本身就是射箭高手,他就身体力行地从事射箭活动。《礼记·射义》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不过,孔子所关注的射礼的重点,并不是射中靶心多少,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对个人品格的磨炼。《礼记·射义》载:“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射箭的人,只有一举一动都合乎礼仪,内心和身体都端正,然后张弓搭箭瞄准,这才可以射中。所以说通过射礼,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品行。而且,如果没中靶心,不去怨天尤人,而是反思自己身上找的毛病。这才是君子应有的风度。
因此,身为君子,不是争一日之短长,争一时之输赢,争的是是举止合乎礼,言行体现德。国家通过“射礼”来培养和选拔人才,个人通过学习“射礼”来提升个人修为,而在努力塑造“君子”的各种优良品格中,“射礼”中“君子之争”争的就是在整个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德行。
今天,虽然不再有这类“射礼”活动,但在各种竞争活动比比皆是、比赛选拔一路随行的现代社会中,争不争、争什么、如何争,孔子所说的“君子之争”依然很有价值,值得我们去反思借鉴。
参考文章、书籍和课程:
靳大成的《论语通读》,
熊逸的《熊逸书院》,
芦金峰的《甲骨文与民族传统体育因素研究》,
陈功文的《胡培翚《仪礼正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