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8日是父亲去世三周年的忌日,三年大孝已满,心里涌动着强烈的思念和悲伤,一直想付诸笔端,但也许是近乡情怯吧,越是临近这个日子,越是靠近家乡,想写的文字反而不能自然地流淌出来。清明节,我和妈妈一起回家扫墓,先去看看外公外婆,再去看了爷爷和爸爸,此刻,我坐在返京的列车上,疾驰中的安静,终于可以勉强书写下来。
三年前父亲突发心梗去世,我匆匆忙忙从北京赶回云南,来不及见他最后一面,来不及再叫一声爸爸。都说时间是最好的疗愈,但有的悲痛恐怕无法用时间抚平,而立之年突然袭来的噩耗似乎让我的生活摁下了暂停键。这三年,我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和情绪回归平静,但生活的波澜总是毫不费力地把我掀翻。夜深人静的时候,午休打盹的时候,散步放空的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听歌的时候,甚至吃饭的时候,我都会大哭,有时上一秒还可以微笑下一秒已经泪流满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这三年我真的少有真正放松和开心的时候,虽然每一次的痛哭都会让我卸下一些压力,但光流泪是不行的,生活总要继续,告别之后总要启程。
爸,你走后我和妈妈相互依靠,相互给予力量,做了很多事情,让生活慢慢走上正轨。纵然悲痛,也没有完全沉溺于悲痛,我和妈妈越来越明白,最好的告别,是更好地活着。
更好地活着,是深切地怀念。爸,从料理完后事到现在,我和妈妈没有一天忘记你,只是换一种方式让你陪在我们身边。妈妈把他和你的合影做成钥匙扣带在身边,无论去哪里,都是两个人一起走。你的生活照,眼镜,手机,小物件,都像原来一样放好。妈妈每次回家,都会对着你的照片说一声,亲爱的我回来了。每年你的忌日,我和妈妈都会写一篇祭文,诉说自己的思念,我相信你一定感受得到这份爱。今年,妈妈手写了整整6页纸的祭文,细数了这三年的生活变化和我们母女俩的所思所行,清明节当天焚烧在你的墓前。把思念藏在心底,并不是为了忘却的记忆,而是为了更好的告别。
更好地活着,是重新规划养老。爸,你的突然去世似乎是一个提醒,让身为医生的妈妈加快了规划养老的步伐。妈妈是个很棒的医生,也是个很理性的人,她度过最悲痛的大半年之后,开始调整饮食结构,坚持每天一粒钙片,让自己更健康。在60岁生日前和我一起认真挑选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意外险和养老险,让自己多一重保障。除此之外,她逐渐接受断舍离的观念,开始精简自己的生活,减少自己的接诊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思考更重要的问题,规划更长远的生活。毕竟,病人永远都需要医生,但医生更需要自己。怀着深切的思念做完这些事情,我和妈妈都很安心。
更好地活着,是追求更有质量的生活。妈妈在这方面真的是我的榜样,虽然你走后还有很多很多事情没有处理完,但她活得很乐观很有质量。妈妈坚持阅读,先后看了《最好的告别》《人的宗教》 《曾国藩家训》 《向前一步》等等书籍,跟我深度交流有关生死,疾病,家族的话题,让我也受益匪浅。很多事情只有经历过了,才会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她还重新提笔练习书法,学习新的菜谱,在专业上也始终保持精进、不懈追求。我在生活上也有一些改变,但远远不如妈妈,我现在面临的困难还很多,遇到的考验也很大,有的路该怎么走还没有完全想清楚。
这些点滴,就像是《反脆弱》书中提到的创伤后成长,让我和妈妈一点一点从痛苦中走出来,逐渐变得更加强大,可以相对客观理性地面对爸爸的离去。
爸,你走后我非常懊悔,为什么不多陪你出去旅游,为什么不多给你买礼物,为什么不多带你去体验新鲜玩意,我为什么要把时间花在别的事情上……所以现在我加倍对妈妈好,尽量压缩其他时间带妈妈出去玩,经常送她礼物,和她一起体验新东西。但我陪她的时间还是不够,我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她,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每个人终究都是要回归家庭的,没有什么事情比陪伴家人更重要。
爸,你走后我和妈妈每年春节都回奶奶家陪她过年,该做的事情该尽的孝心我们绝对不会少,你放心。妈妈跟我住在一起也都挺好的,你放心。
最好的告别,是更好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