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制度:打造高职业素养团队的心法

你好,我是二月!

好久不见!这段时间,我主要是在忙居家养老的事情。今天,我就借居家养老,跟你分享我在服务业管理中的一些理念和方法。

一、常见的管理问题

作为一名管理者或者企业经营者,也许你也有过这样的痛苦时刻,比如:

(1)感觉员工不好管,说的东西常常被当做耳旁风,同一个问题说了很多遍,还老是屡教不改。

(2)员工在工作中经常摸鱼、偷懒,遇到问题老是推卸责任。

(3)员工的工作质量非常的糟糕,常常引起顾客的不满和投诉。

(4)遇到问题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办法,不愿意主动学习和请教,直到事情做到一塌糊涂,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才跟你讲。

这些问题,是管理中最常见的问题,这会让你一直处于救火的状态,陷入到了无限的焦虑和繁忙中,压的你喘不过气来。

这令你不禁感叹:“怎么团队里面就没有好员工呢?”

二、为什么团队没有好员工

我相信,你也经常在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现状。

是你不够勤奋吗?勤能补拙嘛,是不是只要再努力一点,就能更好的完成团队的工作任务呢?

还是你不够严厉?或者再凶狠一点,经常骂几句,多罚点钱就能够让他们乖乖听话呢?

还是你对他们还不够好呢?是不是多给他们一些帮助,多给他们奖金,就可以让他们工作做得更好呢?

我认为都不是。即使你做到了以上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即使你再勤奋,你也只是在救火。永远有处理不完的事情等着你,并且层出不穷,甚至有的事情会发展到你无法控制的局面。

第二,所谓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给点甜头再鞭策几下。貌似看可能有效果,员工会因为惧怕挨骂或者罚款,做事情小心翼翼。

但他们也会怨声载道,背地里骂你不是东西,做事情也是前怕虎后怕狼,害怕担责任,甩锅推诿扯皮更甚。

最后,稍有不如意就会把你炒了,一走了之。丢下一堆烂摊子等着你去收拾。情况并没有得到好转。

第三,你觉得你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员工,也花了不少金钱去激励他们,发奖金请客吃饭,希望他们工作更努力。

但事与愿违,当他们工作中出了问题,要被处罚哪怕10块20块的时候,马上就跟你翻脸了,你做的那些“好事”就会荡然无存。你会想,是不是你遇到的都是些喂不饱的白眼狼。

这种情况下,对你的信心打击也会非常大,你会自我怀疑,怀疑自己的管理方法是不是有问题,怀疑自己的能力究竟够不够。

我做管理的时间比较久了,创业有8年时间。我不仅仅自己做企业和管理,我要去研究怎么做企业和管理。

居家养老这个项目,也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去研究如何做人服务人的管理。

三、员工自觉性与职业素养

要解决以上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就要回归到问题的本源,这个本源不是员工所做的事情本身,而是——人,也就是员工本人。

那你会问了,人怎么会是这些问题的本源呢?

不知道你有没有仔细思考过,以上管理中常见的问题,都源自于员工的一个特性,就是自觉性。

也就是说,员工能否自觉的把事情做好,决定了他的工作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的管理成本。

员工做事情越自觉,管理者的管理难度通常就越低。各项工作开站起来也更顺利。

这种发自内心的想要把工作做好的自觉性,是作为职场人的职业素养。我们讲一个人有没有素养,也是在判断这个人是否有道德。

员工的职业素养,就是他的职业道德。员工如何看待这一份工作,以及如何看待从事这一份工作的人,包括他自己,这是职业道素养无的关键。

员工如何看待他的工作和岗位中的人,这是他的价值观决定的。这与他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经历有很大关系,因为这些塑造了他的价值观。

他的这种价值观,定义了他对这一份工作的意义,定义了他为什么要付出自己的宝贵的时间去做这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他的生命中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他是否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为有意义,所以才会发自内心的想要做好它,于是要成为一个职业的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你看,表面上看,是员工没有把事情做好。然后你跳到他的工作中去指指点点,指出各种各样的错误,往往收效甚微。

但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员工会犯这样的错误呢?其实是他的职业素养,这背后又是他的价值观决定的。

四、打造一支高职业素养的团队

那你可能会问了,既然是价值观的问题,那在日常管理中,应该怎么打造一支高职业素养的团队呢?大家都是成年人,价值观都根深蒂固了,岂能轻易就改变了?

在这里,我有一些心得与你分享交流:

1.提炼价值观,达成共识

首先是创始人要提炼自己的价值观,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想要达成什么目的?对客户有什么好处,对团队和合作伙伴有什么好处?这件事情解决了社会的什么难题?

还要思考在做这事情的过程中,什么是被鼓励的,什么又是被禁止的?

这是明确经营的方向和做事情的底线,经营是为价值理念服务的。方向越清晰,经营的理念就会越明了。人在短短的一生,要做好一件事情,必定是要找到如同信念般的经营理念。

然后,就是与你的团队达成共识,大家都要认同这样的理念。当然,创始团队在创业之前就能达成理念的共识,是再好不过的事情,这会避免不少的腥风血雨。

2.要筛选,不要改造

既然价值观有了,那是不是应该马上改造团队成员的价值观呢?给他们反复讲,天天念。做的好的奖励,做不好的惩罚。会不会时间久了,大家就都记住了。然后就改变了他们的思想。

你要是这样想的话,可就是吃力不讨好了。忙乎到最后,根本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

我认为,人的价值观是不容易轻易改变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世界上最坚不可摧的东西。价值观不同的两个人,本质上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

因此,你要做的事情,不应该是改变他人的价值观,而是通过筛选机制,筛选出有相似价值观的人,迅速淘汰掉价值观不合适的人。

你要相信,合适的人是筛选出来的,不是改造出来的。一个人企图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大幅的改造另一个人的价值观,这几乎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而筛选合适的人相对就容易的多。你只要善于表达你的价值观,传播你的理念,自然而然有人就愿意加入你的团队,留下来跟你一起做事情。

3.要制度,不要英雄

当你有一群小伙伴,大家价值观相似,不仅能一起挣钱,还都认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恭喜你,你很幸运。

这个时候你可不要大意,大家是因为对你的信任而聚集在一起,但靠信任维系的关系,真的太脆弱了。

一个大哥后面跟了一群小弟,看似很威风,但不要被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冲昏了头脑。可能随便一点小事情,你的伙伴就会对你另眼相看,反目成仇,这种案例数不胜数。

你要在价值观趋于一致,基于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良性的制度。这个过程,是价值观的制度化。

价值观指导制度的设计,制度指导人的言行,人的言行长期受到制度的约束,又让这种价值观更为深刻。价值观与制度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生长的关系。

制度就是制度,没有好坏,它讲清楚了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做好了有什么奖励,做不好有什么惩罚。制度,是客观存在的规则,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制度是彼此认同的契约,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组织成员都必须遵守。即使是如同亲兄弟之间的感情,言行也被制度所约束,在制度的框架下做事情。

只有好的制度,才能让坏人受到惩罚,让好人获得奖赏。好的制度,能让坏人不敢作恶,能让好人变得更好。

五、尾声

以上,就是我对于员工自觉性和职业素养的论述。

一直以来,我在研究激励员工的方法,我认为,只有让员工发自内心的想要做好一件事情,才有可能真正的激发他的潜能。

也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可能真正的提升效率,让员工以客户为中心照顾好客户。并且激发组织的活力,以应对困难和不确定性,实现组织的自我的进化。

最后,我坚定的认为,激发组织活力,打造一支高职业素养的团队,并不在于多么高深的技法,而在于攻心。核心是团队成员价值理念的一致,并建立与之匹配的制度。

全文完

2024-12-09,对本文做补充如下:

理念和制度之前,是对人的产权的尊重,包括个人的知识、技能和主观意愿。因为,人是独立的个体,人拥有内在的知识、技能和主观意愿,他自己就构成了自己的资产。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也不太可能成为别人的资产。严格来讲,即使是一个奴隶,也不可能完全成为奴隶主的资产。躯体被束缚,但精神和思想自由。奴隶可以逃跑,也可以偷懒摸鱼。奴隶主拿他也无可奈何。

做养老服务业,或者说其它由人参与的事业,仅仅是靠监督、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是远远不够的。传统人力资源认为,人如同工具或机器,放在岗位上就能努力干活,这是完全错误的观念。

机器没有主观意愿,机器的“肢体”完全由人和程序操控。但人不行,人有主观意愿。人可以主动干,也可以被动干。可以假装干的很卖力,又不被发现。

主动干和被动干,获取的收益差别很大。这种差异源自于意愿,意愿不可被轻易操控。即使是有某种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也很难让一个人可持续的努力。真正的激励,是激发人主观的意愿,并且可持续。

经济学家谢作诗教授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人作为一种资产。既然是资产,就要有产权。这种产权不属于任何公司、组织或旁人,而是归属于他自己。

尊重个人的资产权,包括他的知识、技能和主观意愿,是有效激励的前提。一个员工,是他自己的主导,是一个独立的有产权的个体。他愿意主动付出,愿意用自己既有的知识和技能来从事生产和创造,就可以给予更多的回报。或者,创造一个平台,让其自负盈亏。

总之,制度的设计,要秉持尊重个人产权的基本原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