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 个人转载本文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 如果你现在内心浮躁,请关闭这篇文章;
- 精简的文字虽好,但大多无用,且无可操作性,跟没学并无二致;
- 为了可操作性,本文牺牲了精简,以“车轱辘话”代替,为的是让文字穿过身体,令其有用且可用;
- 所以本文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否则难以理解文中的逻辑;
- 如果你能顺利看完并理解全文,很荣幸!我们是同一类人。
撰文丨大胯
“职业认同”这个词在近些年来逐渐得到社会的关注,国内更是有众多学者也在做着这方面的研究——比如,张凤荣、宋广文、魏淑华等。
实际上,社会关注“职业认同”主要是因为如今的许多行业遭遇到了“新生代员工”所谓的“不够敬业、忠诚度低、频繁跳槽”等问题,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职业认同也是影响公民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我们开始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如今的大企业、大公司开始推进职业认同的改革,帮助员工改善工作环境,获得更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
这也势必能够有效避免职业倦怠,防止工作中出现的低效率的行为,促进职业的稳定和事业的良性发展,提高新生代员工的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需求的满足程度。
正文
当然,上面这些话还是站在第三人称视角来分析的,如果把视角拉回到我们自身,感受会非常不同——用一个形象的类比来描述就是:
“职业认同和我们”的关系就好像是“鞋和脚”的关系: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换个角度来看,新生代员工可能更在意这样一种感受:
工资、福利、待遇这类外在的东西,就好像是伴侣的颜值;而工作中的感受,则是与伴侣在相处过程中的亲密感——表面上“摸不着”,但“感受得到”,且“很重要”,权重也在不断提高。
也就是说,薪水高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员工是否能够和工作建立起类似于“与伴侣之间能够彼此分享的”亲密感。
早在2015年,美国的凯业必达招聘网给数千名美国员工进行了一项“关于领导职位兴趣”的调查,报告显示:
仅有34%的员工对领导职位感兴趣。 研究人员将这类趋势总结为职场里的“反升迁”。 然而4年过去了,这种反升迁的趋势并没有得到缓解——2019年9月底,一份来自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的报告显示: 在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中国的5000名受访职员当中,只有9%的员工希望在未来5-10年内晋升为管理层。 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的员工对于升职为管理层失去了兴趣。
仔细观察如今的职场年轻人,真正能够让他们感觉到幸福的,是他们目前所做的工作是否真的是他们所认同的事情。
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如今很多年轻人将vlogger、直播网红、电竞选手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不是因为这些职业很轻松,而是他们打心眼里觉得“这些工作再辛苦,他们也能乐在其中”。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我们会发现寻找职业认同和寻找伴侣的过程很相似——这其中的困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 如何找到合适的伴侣(或工作)?
- 如何克服对伴侣(或工作)的完美幻想?
- 如何应对可能“分手”(或离职)的焦虑?
在职场中,我们总会遇到一类问题:到底应该是“爱一行干一行”,还是应该“干一行爱一行”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就好像是:如果你要吃一条鱼,是从头开始吃比较好?还是从尾巴开始吃比较好呢?
顺着这个思路来思考,会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条鱼本身好不好吃?
也就是说,这类“纠结”的本质在于:我们能否以某种方式整合这种矛盾,从心底发展出对于职业的认同。
著名心理学专家陈海贤曾说过:
职业认同就是意味着:你能接受职业背后的人际关系,并把它当做你自我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投入自己喜欢的职业,你就会让自己的心慢慢地沉下来,并逐渐获得了一种自信和成就感。这就像是稳定的亲密关系会给你带来内心的安稳和平静一样。
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对于“人际关系”这个词的理解:
一方面,它指代我们和“人”的关系
比如,我们是否愿意与别人建立一种长久的协作关系,有一个值得我们敬佩的前辈,并愿意接受他的指导。
另一方面,它指代我们和“事”的关系
也就是说,这里的“事”指的是我们对于工作的看法,主要分为三个递进层级:生计→事业→使命——
- 生计,意味着你认为自己处于一种被压榨、被迫、不得已而为之的状态;
- 事业,意味着你认为自己处于一种平等互惠的稳定状态;
- 使命,意味着你认为自己处于一种主人翁、甘愿奉献的状态。
实际上,著名心理学家乔治·范伦特给“职业认同”设置了四个标志:
- 胜任感,就是你能胜任手头的工作,并在工作中体会到成长与成就感
- 承诺,就是你心甘情愿投入到手头的工作中,并且感受到愉悦与忠诚
- 报酬,就是你手头的工作能够给到你满意的薪资水平
- 满足感 ,就是你手头的工作与你的人生计划和节奏很匹配,甚至你不需要去思考“如何将工作与生活分开”,达到一种“工作融入生活,生活也融入工作”的状态。
前三个标志对于工作努力、积极向上的人来讲,是比较容易达到的状态。但第四个标志(满足感)则是“职业认同”的核心,它需要你能够具备两个关键因素:
- 你清晰地知道你的人生目标
- 你清晰地知道你的生活节奏
所以,“满足感”的达成条件可以这样形容:
你能把你所从事的工作,毫无违和感地嵌入你的人生故事里,而你也觉得工作就是你的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编剧行业,有一个概念叫做“人物弧线(character arc)”。也就是说,无论剧情如何变化,主人公的故事都是围绕着情节主线变化的,导演和演员必须创造出人物弧线并贯穿于影片始终。
而一个人的“职业认同”的高低,就代表他在自己的人物故事当中勾勒自己人物弧线的水平——这个故事中可能有其他人、其他事,但这支勾勒的画笔还是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
写在最后的话
实际上,如果我们耐心观察,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对于“职业成功”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至少在10年前,我们会觉得一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越高、财富越多,就越成功。但现在,很多人开始以能否全身心地享受自己的工作,来定义是否成功。
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曾阐述过一个“科技三定律”(当然,这里的“科技”可以替换成任何我们“尚不能理解的东西”):
任何在出生时就已经存在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伟大革命”;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异端邪说”。
站在历史长河的一个时间点上,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看清未来的发展方向,哪怕是看清了,又有多少人能够接受这个方向。
这可能并不意味着传统管理模式的落后,相反,更可能代表新一代职场人对于“职业认同”的定义边界又向外拓展了一步……
祝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