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德经 . 第四十章》
道的活动,表现在返回上;道的效用,表现在柔弱上。
“道”是通过返回来发挥其作用的,一种方式是万物均朝向其根源返回,即“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另一种方式是在事物的对立面之间往返,就好像钟摆,从一端荡向另一端,并不断的重复,永无停息。
这种在“道”的作用下事物间的相互转化,用源自《易经》的一个成语“否极泰来”来描述最为恰当。《易经》中对否卦的解释是“天地不交往来,物不可中通,故受之以否”,意思是说,在事物处于封闭的系统下,受到阻塞而无法转化。
同时,逆境到达了极点,就会朝着顺境转化,即“倾否,先否后喜,否终则倾,何可长也”。倾覆闭塞的现象到了尽头,旧的事物就会转化为新的事物。因此叫做“先否后喜,否极泰来”。
王勃在《滕王阁序》感慨说,“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物换星移寒来暑往,曾经的阁主滕王早已为世人遗忘,为此阁作赋的作者将因此文而流芳千古。
唯有那“闲云与潭影”为滕王阁的物是人非而忧心感叹,唯有那流淌千载的长江之水,静默的见证着这万物时过境迁的永恒发展。就像《易经》泰卦中所说,“泰,小往大来,吉亨”。
事物在发展到一个极点后,会从一个微小的变化开始,逐渐带来大的不同,由此循环往复促进了事物不断发展。本章“弱者道之用”说的正是“道”在效用上,是如何实现转化发展的。
道在效用上,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一直表现为柔弱、顺应。与无形的“道”和无穷尽的宇宙相比,万物是渺小的,人亦不能摆脱生老病死。所以每一个生命需要首先承认和接纳自己的柔弱,接纳个体的有限,这既是一份勇气,也是对“道”与万物的一份敬畏。
接下来,还需要顺应,既顺应自然法则,又顺应个人的禀赋,不做违背自然法则的事情,不做超越个人限度的行为。顺应带来智慧的启明,顺应才能最大限度的发展个体的天赋与潜能。
由此而感,在孩童的生长过程中,也有着与万物相通之“道”,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不是孩子成长的终点。而孩童的长大过程,也离不开从顺境到逆境再到顺境,这样循环往复的一个发展过程。
理解了“反者道之动”,会在这样的反复转化的过程中,体会更丰富的人生智慧,明晓了“弱者道之用”,会增加对自我的认知和对自然的顺应。
孟浩然有一首小诗写的既趣味,又道出了《道德经》本章的真谛,不妨读来一起欣赏,“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天下父母,与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