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朱慈烺黄大宝)全章节在线阅读_朱慈烺黄大宝全章节在线阅读_《抢救大明朝》朱慈烺黄大宝完结版阅读_朱慈烺黄大宝完结版在线阅读_抢救大明朝(朱慈烺黄大宝)全文在线阅读_(抢救大明朝)精彩小说
主角配角:朱慈烺黄大宝
简介:开饭馆和酱园的酱油黄大名黄江,字世仁,是广州府新会县人是跟着父辈到北京做买卖的,在北京呆了十来年他的年纪不大,不过二十四五岁,个子很高,肤色也很白,还有一张棱角分明的国字脸看他的长相,一点都不似岭南人士开粮行的苏老米是南直隶人士,祖籍松江府上海县,在北京定居已经两代,都是经营粮行生意的苏老米这个“商人名”原是他爸爸的,现在由他继承他的年纪和黄江仿佛,都是二十四五岁他的大名叫苏...
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伊桐读物】
去回个书号【1266】, 即可免费阅读【抢救大明朝】小说全文!
大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夜,距离史书上的大明亡国之时还有四天半!
留都南京,大明太祖高皇帝所葬的孝陵上空。入夜之后,不知怎地,竟然凭空出现一声长啸!
此时此刻,北京皇城内,端本宫中,忽然响起了一声惊呼。
“哎呦……老祖宗,您不能这样啊!”
朱耀飞再一次睁开眼睛,四下张望一番,然后又自虐一般的猛掐了一下自己的耳朵。之后就是一声怒吼!
他怒吼的原因是被人坑了,狠狠的坑了!坑他的那个人可厉害了,名叫朱元璋!
没错,就是那个玉树临风,英明神武,面善心狠,杀人不眨眼,坑起人来六亲不认的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身为一条二十一世纪魔都金融圈里有些小小成就,人送外号“猪要飞”的金融大狗,朱耀飞朱大总监居然被一个死了几百年的明朝皇帝给坑惨了,这事儿听着都有点离奇啊。
不过对混金融圈的“猪要飞”朱总来说,离奇的事情他可见多了,类似上市公司“价值几亿的扇贝跑了”、“价值几十亿的猪饿死了”等等的传奇故事,哪年不是爆出一大堆?所以他对离奇事件的承受能力和分析能力,早就给锻炼出来的。
他可是有证的三级特许金融分析师!还是那种特别会琢磨,特别会分析,特别会吹牛的高层次人才……而且,他还是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子孙!
在被老祖宗一把坑惨之前,朱大人才对于自己的“高贵血统”还是很自豪的。出生在湖南高官沙县(不是长沙市)农家的朱耀飞和他的一族宗亲,都自认为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派的子孙。老家祠堂里面一直都供奉着大明太祖高皇帝的牌位。
而朱耀飞打小就没少给老祖宗磕头祈求保佑,祖宗牛逼当然应该保佑子孙也牛逼不是?大家一起牛逼才是真牛逼嘛。
也不知道是他继承了老祖宗的优良基因还是老祖宗真的在保佑他,反正朱耀飞求保佑的那些事儿基本都一求一个准。也就养成了他每遇大事就求祖宗保佑的好习惯。
而在不久之前,朱耀飞又摊上了一桩大事儿,要弄成了可就彻底财务自由了,弄糊了说不定就得给证监会给“监”了,一个终身证券市场禁入都是轻的。
所以他也不在家乡祠堂拜祖宗了,而是直接去了南京明孝陵拜!
就在明孝陵的宝鼎砖墙前向祖宗三鞠躬求保佑,而且还许了弘愿——只要发达了,在国家允许的前提下,他要给祖宗重修祖坟。
然后他就被老祖宗给坑了,他的灵魂换了一个躯壳!
换了一个有资格给朱元璋重修祖坟的明朝古人的躯壳……这可真是许愿有风险,拜求须谨慎啊!
就这样,朱耀飞朱总小半辈子苦苦奋斗得到的一切,以及他的父母、朋友、老婆、孩子,全都随之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段十五年的人生记忆,一个非常倒霉的名字,以及一个让人绝望的时间窗口。
非常倒霉的名字叫朱慈烺,是属于朱耀飞的灵魂所占据的少年躯体的。
作为朱元璋的子孙,朱耀飞当然知道朱慈烺就是崇祯皇帝的长子,谥号献愍太子。
而现在是时间,好像是大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三也不知道是十四!
如果历史不发生改变,短短的四五天之后,大明王朝这只“垃圾股”就要退市了。
“大明公司”的董事长,朱太子的父亲崇祯皇帝,将会上吊自杀,朱太子的母亲周皇后也会一起自杀殉国。
而变成孤儿的朱太子本人,则会沦为闯王李自成的阶下囚,并且在一片石大战后失踪……许死于乱军,许被多尔衮下令杀害,也许在广东某地做了和尚。
总之,都不是什么好下场!
“老子这就是朱慈烺了?怎么可能……”朱耀飞深深的吸了口气,自言自语地说,“但肯定不是做梦,许是疯了吧?要疯了可就糟糕了,老子还有大买卖没做呢!如果老子还没疯,那他n的就更糟了……”
吱呀一声。
门开了,朱耀飞扭头看到了一个身穿青色袍服,头戴双拱形纱帽,长了张面团团似的胖脸的中年男子,脚步匆匆走了进来。
男子看到朱耀飞已经坐起了身子,顿时大松了口气,“千岁爷,您可算是醒了,您这一觉可睡大了,都快一天一夜了,怎么都叫不起……皇爷和娘娘都着急了,让曾御医来瞧了几回了。娘娘和张娘娘还亲自来瞧了,刚走不久。
对了,千岁爷您还一个劲儿喊老祖宗,定是做梦梦见太祖高皇帝了吧?”
朱耀飞记忆中,这个“面团脸”名叫黄大宝,绰号大宝太监,是朱慈烺的伴读太监。
“哦,睡了一天一夜……”朱耀飞这才发现屋子里面灯火昏黄,显然已经是晚上了,他忽然一惊,“今天是……是三月十几?”
“回主儿的话,今儿是三月十四。”
朱耀飞又问了一句:“是崇祯十七年的三月十四?”
“没错,是崇祯十七年的三月十四。”
“还是晚上……”朱耀飞看了眼黑漆漆的门外,又倒吸了口凉气儿,“不算今晚,只剩四天半了!”
“四天半?”黄大宝不解,“什么只剩四天半了?”
朱耀飞看了这个傻乎乎的太监,居然有了开玩笑的心思,忽地一笑道:“还有四天半,大明朝就要被暂停上市了!什么叫暂停上市,你懂吗?”
……
乾清宫,东暖阁。
登极十七年的崇祯皇帝头戴翼善冠,身着盘领窄袖的常服,坐在龙椅上。现在虽然夜色深沉,可是崇祯皇帝却没有丝毫睡意,也不敢入睡。
因为就在今天下午,居庸关上送来塘报,说闯逆大兵的前锋已经到了八达岭的北面!
而在三月初一时,闯逆的军队刚刚打下代州的宁武关,镇守宁武关的总兵周遇吉以区区三千守军就阻挡了闯逆十几日。
在接到宁武关失守的塘报时,崇祯皇帝还是非常笃定的。毕竟宁武关距离北京还有上千里,而且还有大同、宣化两个重镇挡着。那可是九边重镇中的两个,关城坚固,守军又多,怎么都比宁武关牢靠。如果闯逆要一个个打过来,拼光了都到不了北京城下。
可是今天才三月十四,距离宁武关陷落才过了十三天,闯逆的大军就势如破竹,连下大同、宣化两个重镇,行军七八百里,到了八达岭北面了。
这下三十三岁的大明天子完全傻眼了!
“陛下,事急了,再不去南中家里,就怕悔之不及……”说话是个身穿淡素比甲,素颜如玉,眼角上有点浅浅的鱼尾纹的美妇人。她的声音有些沙哑,语带焦虑,看来是被来势汹汹的闯逆吓破了胆。
这个美妇人正是崇祯皇帝的正妻周皇后,也是被朱耀飞的魂魄占据躯壳的朱慈烺的生母。她整个白天都在太子的端本宫,守着“长睡不醒”的朱慈烺,听他嚷嚷什么“老祖宗不能这样”的胡话。直到傍晚,才被崇祯皇帝叫去乾清宫侍寝。
说是侍寝,其实是心力憔悴的崇祯皇帝需要结发之妻的安慰。
听着妻子的话,崇祯叹了口气,只觉得脖梗发凉,道:“此事早就议过多次,可是无人赞襄,故迟至如今。现在闯逆已临居庸,若再议南迁,只怕居庸关上将士听到风声后,也和宣大一样了。”
宣化、大同有数万雄兵,又有坚城可倚,当然不可能在十几天内就被闯逆大军消灭。可现在闯逆进军却如此神速,也就只有一个合理解释。
那就是宣大重镇的大明官兵都已经从贼了!
崇祯看了妻子一眼,见她眼眸红肿,知道悄悄哭过,心中酸楚,眼眶里面也湿润起来。他不想当着妻子的面流泪,就转移话题道:“春哥儿好些了吗?”
春哥儿是太子朱慈烺的乳名,朱慈烺的身体一直很好,从不得病,今天居然长睡不起,唤之不醒,让崇祯皇帝非常担心。不过现在国难当头,他也实在顾不过来,就吩咐周皇后去照看。
“叫曾神医看了,说春哥儿没病。”周皇后道,“只是不醒……许是,许是先人在托梦。”
“先人托梦?一派胡言!”崇祯皇帝摇摇头,“这曾神医怎变成曾神仙了?”
周皇后叹了口气,道:“若真是老祖宗托梦就好了,现在这天下,也只有老祖宗帮忙才能平得了。”
崇祯皇帝沉默不语,也不知在想什么?
就在这时,东暖阁的门忽被人推开,就见一个红袍拱帽,面目忠厚,年约五十许岁的太监快步走来,见了崇祯就弯腰行礼,面带一丝喜色,道:“万岁爷,东宫典药局的李继周来报,小爷醒了。”
听到儿子醒了,原本坐着的周皇后马上起身,对崇祯道:“万岁,妾身去看看。”
崇祯问:“怎么说?让曾神医看了吗?”
“回禀万岁爷,邱致中说已经让曾太医瞧了,小爷并无大碍,现在正在用膳。”
崇祯对周皇后说:“那就不必去了,你也累了,早点歇息吧。”然后他又那老太监说,“王伴伴,你去看一下哥儿,若有什么,马上来报。”
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伊桐读物】
去回个书号【1266】, 即可免费阅读【抢救大明朝】小说全文!
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伊桐读物】
去回个书号【1266】, 即可免费阅读【抢救大明朝】小说全文!
朱耀飞,或者应该称之为朱慈烺了。他已经狼吞虎咽的吃完了一餐非常美味的御膳。简简单单的三菜一汤再加一碗水晶白米饭,也没有浓重辛辣的调味,菜色也算不上新奇,却做出了最完美的滋味。哪怕是后世的高级会所提供的饕餮美食,也比不上这看似简单的三菜一汤啊!
看来太子这份职业福利还是不错的,吃得很好,住得也宽敞,北京城一环内的大房子啊,后世有再多钱都没地儿买去!
虽然这所大房子再有个几天就得归李自成了。但是大明朝的产业还多着呢,北京陷落,崇祯上吊,那只是历史书上的明亡,并不等于大明这家二百七十几年的老店就彻底倒闭了。
之后还有个南明,虽然混得不咋地,但也坚持了十几年,如果要算上台湾岛上的郑家势力,那可还有将近四十年可以蹦跶啊!
这四十年的坚持,可是在没有朱慈烺的英明领导下实现的。现在有了朱慈烺这样优秀而且富有远见革命接班人,大明朝怎么都能多坚持些年头吧?不,不是多坚持些年,而是要中兴大明,再创辉煌,这是必须的!
“对!”朱慈烺放下饭碗,一拍桌子,“必须得抢救!要不惜一切,不择手段的去救……黄大宝!”
在旁伺候的黄太监一愣,千岁爷一直都叫自己黄伴伴的,今儿怎么直呼其名了?而且,千岁爷醒了以后总有点不对,说话的语气还有神色表情,都和原来不大一样了……好像,好像换了个人!而且尽说些古里古怪的话,就像疯了一样!
一愣之后,黄大太监还是很快反应过来,欠了欠身,就问:“千岁爷,您有什么吩咐?”
“你说说,咱们大明朝落到如今地步,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那还用问?问题当然出在你那皇帝老爹身上了……这大实话,黄太监是不敢说的。
“这个,这个……”黄大宝吞**吐的。
朱慈烺瞥了他一眼,“别这个那个了,说吧!有什么就说什么,不用怕。”
他前世是搞金融的,这一行不仅要研究市场,还要研究政策,研究公司的基本面,这就少不了天南海北的搞调研了。根据他多年的经验,许多大公司的实际情况,高高在上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不一定摸得清楚,反而是许多中层基层干部门清儿……就是不大愿意说出来!
“那,那奴婢就说了。”黄大宝道,“天下纷乱至此,其实全是叫没钱闹的。”
“没钱?”朱慈烺轻轻点头,一提起钱,他的记忆中就冒出一堆数字。都是崇祯十六年太仓库岁入和三饷加派,以及各种杂七杂八的支出的数据。
原来从崇祯十五年开始,朱慈烺就经常陪同崇祯上朝,崇祯批示奏疏时,也常召朱慈烺同观,并且时常教导。而朱慈烺的记性很好,看过的奏疏都能记住大概的意思,所以记得一些户部的奏疏。
朱慈烺细细回忆了一会:好像……也不是特别没钱啊!去年的正税加上三饷加派,价值白银也有一千多万两。
“笔墨伺候!”朱慈烺吩咐道。
“千岁爷是要做文章还是画画?”黄大宝问了一句。
“不做文章也不画画,”朱慈烺说,“我要分析研究。”
分析研究?是什么意思?黄大宝一头雾水。
朱慈烺也懒得和他解释,取过一支毛笔,摊开张宣纸,就在上面写写画画,先手绘了一张用于态势分析法的表格。然后根据自己的记忆,将他可以想到的大明朝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等一一列出,再进行不同的组合分析。
他在后世可是拿到金融分析师证书的资深金融狗,不知道做过多少公司研究报告。在一团乱麻中找寻机会和风险,就是他在混饭吃的本事。在这一生,分析研究的本事,就是他可以依靠的金手指之一了。
有金手指就是不一样了!
只是简简单单的一番分析,朱慈烺就发现大明朝的基本面其实没有那么糟糕,根本算不上烂到根子了……
后世许多人提及明末,就喜欢盲目下个“烂到根子”的结论,其实都是外行话。且不说一个国家了,但是一家公司的根基是什么?董事长的能力?总经理的操守?合着遇到一个笨蛋董事长和一个贪污的总经理,公司就算烂到根子了?
根本不是这回事儿。公司的管理层是可以搞垮公司的,这没错。但不并能说遇到糟糕的管理层,公司就马上烂到根子了。
同理,也不是说公司有非常优秀的管理团队,就一定能欣欣向荣。而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都救不活的公司,那才是真正烂到根子了。
根据朱慈烺的经验,一家公司真正的根基就是一个,就是产品能不能占有市场!
如果把大明国家看成一家公司,那么它的产品无疑是能够占有市场的。
大明出产的丝绸、瓷器行销世界。从十六世纪中叶,美洲大陆开发出大银矿开始,海量的白银就开始流入大明,换取丝绸、瓷器为主的大宗贸易品。短短的百年就,就流入白银一万数千吨。差不多是四亿到五亿两,也就是每年几百万两的贸易顺差。
而这样的市场占有率,在历史上一直会维持到清朝末年,才会转化为长期的贸易逆差和白银**。
在后世,谁会认为一家产品失去市场的公司是优质的,同时认为一家产品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并且可以继续占领国际市场长达二百年的公司已经烂到根子了?
如果有这样的人,千万别去从事任何和商业经营有关的工作……安于清贫,也是可以快乐生活的。
而在后来的历史上,清朝入主中原后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经营出康熙盛世,也说明了大明末年的根子根本就没烂。
一家公司根子没烂,市场没丢,也没欠下一屁股的债,只是管理团队太低能遇到了困难,才会因为更换了管理团队后,迅速扭亏为盈,再创辉煌。
要真烂到根子了,怎么可能换个管理团队就马上起死回生了?
反而是惶惶大清朝玩到最后才是真烂了。不仅自家产品没了国际市场,连国内都各种洋货的天下,而且还欠了一屁股的洋债,连本带利至少要还二十亿两白银,差不多都超过当时清朝国内白银的总量了。国家的各种主权也都和抵押品一样,押给各国列强,连北京二环内都有块叫东交民巷的地盘被各国军队占据,成了大清国土上的法外之地了。
这才是产品完全没有市场,财务上严重资不抵债,各种动产不动产全都被银行查封,公司运营出现严重困难……后来连着换了北洋、党国、红朝三个实际控制人,苦苦奋斗了一百多年,总算才让泱泱大中华重回了盛世。大清留下的资产有多烂,就可想而知了。
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伊桐读物】
去回个书号【1266】, 即可免费阅读【抢救大明朝】小说全文!
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伊桐读物】
去回个书号【1266】, 即可免费阅读【抢救大明朝】小说全文!
很显然,大明作为一个国家,其根基压根就没有朽烂。不仅没烂,而且还相当不错。
如果用后世金融狗的标准来看,大明这个即将暂停上市的公司,其实是一家质地非常优良的公司。拥有可以长期占领世界市场,并且能带来巨量现金流的产品。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大明的产品根本没有竞争对手。中国石油、中国石化都没它稳,也就是中国烟草能相比了。
至于大明的财务状况,短期的困难是有的。就如黄大宝言,是给没钱闹的。
但是大明的财务状况比起后世中国证券市场中绝大部分的上市公司都要优良!
因为大明朝廷只是缺乏经营性现金,但是并没有一文钱的负债。
一家没有一分钱债务,同时还拥有可以长期垄断庞大市场,可以带来充沛的现金流的优质产品的上市公司,仅仅是因为某些突发事件,使经营性现金枯竭……这就烂到家了?
照这个标准,中国股市还能要吗?
“大明的资产竟然如此优质……”朱慈烺抱着胳膊,心生感慨,“真不愧是祖宗留下来的基业,就是好啊!
可是那么好的大明,怎么就落到如今这地步了呢?”
“千岁爷……”一旁的黄大宝听了朱慈烺的话,还以为是问自己的,于是就低声回答道,“几日前,皇爷在御门听政时曾说: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耳!”
哦,现在不是根子烂,也不是没有钱,而是大臣不好了?
朱慈烺笑着吐出俩字:“瞎说!”
他前世也是大明朝的天潢贵胄,对于明亡这段痛史当然是非常了解的。而且他还是金融分析师,特会分析的哪一种,一分析就知道崇祯的这话是扯淡了。
一个公司搞垮了,大老板没责任,责任都是下面一群打工仔的?这话是人说的吗?
而且崇祯这个“非亡国之君”在亡国前的十七年中可是大权在握的,咋就都提拔了一批亡国之臣来做官?
难道是大明一国真没一个堪用的人才了?
那恐怕也是瞎扯淡了。明末还是有不少人才的,当反贼的有李自成、李定国,当海贼的有郑芝龙、郑成功,当汉奸的有洪承畴、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等等……
即便朝廷这边,也有不少人才,比如卢象升、孙传庭、毛文龙,连汉奸队伍中的洪承畴、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反贼队伍中的李自成,也都在崇祯皇帝手底下干过。至于郑家海贼,更是和李定国一起,成为明末抗清的中流砥柱。
说没有人才那是瞎说,说用不好人才还差不多!
当然了,贪官污吏肯定是有的,混吃等死的宗室也多的是,另外,明朝的税收也的确存在不少问题。
要不然怎么都不止一千多万,翻个倍都不是啥问题!
在明太祖统治的年月中,大明一年都有三千多万的收入……当然,那不是银子,而是以粮食为主。不过洪武年间国家也没多少银子流通,新大陆的银子还没挖出来呢!收不上银子也挺正常的。
但是在明末,明朝国内的白银存量至少有五个亿,朝廷一年才收两三百万的银子(不包括粮食),那就有点低能了。
不仅低能,而且还存着很大的猫腻!
根据朱慈烺混迹金融市场多年的经验,商人赚了钱不愿意交税是很正常的。但是官员不愿意收税就是很不正常的了,这种不正常现象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商人该交的钱没少交,但是却没流入国库,至于去了哪里……呵呵,这事儿根本难不住朱慈烺。
他前世的职业……不就是玩钱吗?所以钱不是问题!不过现在也不是没有难题摆在朱慈烺跟前。
“救是有救的……可本太子得出了北京城才能施展本领啊?”朱慈烺自言自语地说着,“老祖宗啊!您给的时间太紧了!而且……怎么出北京呢?您倒是给个法子啊!”
“千岁爷,”黄大宝这时忽然开了口,“王督主来了,要见您。”
“王督主?”朱慈烺问,“哪一个?”
“就是秉笔太监,提督东厂的王承恩啊!”黄大宝说,“皇爷几日前叫他总内外军营兼提督九门……也不知怎么还有功夫在宫里面走动。”
朱慈烺猛一拍桌子:“那是老祖宗给我的活路啊!”
……
“黄大宝,去外面守着,闲杂人等都打发了。”
将黄大宝和一干伺候人儿都打发了后,端本宫的端敬殿内,就剩下朱慈烺和王承恩两人了。
在昏暗的灯光下,朱慈烺端坐在书案后面,穿着大红蟒袍的王承恩则站在案几对面,面带一点微笑,看上去好像是个忠厚的长者在关注晚辈。
对于王承恩,朱慈烺的记忆中有一个非常肯定的评价——老实人一个!
太监,并不都是老奸巨猾的,哪怕是大太监中也有许多老实巴交的主儿。也别以为老实太监在宫廷里面没前途,其实宫里面的主子都喜欢老实人。太监是家奴,有几个当主子的会喜欢一肚子坏水的家奴?
而深受崇祯皇帝喜爱的王承恩就是个没主张的老实太监。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历史上崇祯之所以会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上挂着,除了他自己死要面子,就是因为王承恩太老实,不知道替主子安排跑路。主子死要面子,不肯下旨迁都,你个当奴才不会替主子安排逃亡吗?
结果到了大难临头的时候,连城门都出不去!
要是换上魏公公和木匠皇帝,能不能把李自成逮住杀掉不好说,但肯定不会在北京城中坐以待毙,早跑江南去逍遥自在了。
不过看这个崇祯皇帝最信任的王承恩,大概也能知道这位“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用的都是什么人了?
王承恩虽然不堪大用,可朱慈烺想要抢救大明朝,却是离开不他的帮助。
因为没有他帮忙,朱慈烺连紫禁城都很难出去,更不用说跑去江南了。
如果跑不出去,再有几日,自己就是李自成的阶下囚,大明的优质资产也是别人的了,和自己一点关系没有。
可是要怎么说服崇祯皇帝最信任的老实太监帮自己安排逃亡呢?
朱慈烺正不知道要怎么开口的时候,“王老实”倒是自己开口替朱慈烺解了这个难题。
“千岁爷,老奴听曾神医说,您睡了这一天一夜不是什么病,而是老祖宗在给您托梦,有这事儿吗?”
托梦!朱慈烺那是一点就透,马上就有办法了。
他的前世可是在金融业摸爬滚打十几年的资深从业人员,除了分析技能,忽悠和抗忽悠也是必备的能力。
他在后世的陆家嘴金融民工圈里有个绰号,叫“猪要飞”,就是猪,他都能吹上天去。这忽悠的本事比“假药停”这样的大忽悠那是差多了,但是忽悠一个“王老实”还有什么问题?
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伊桐读物】
去回个书号【1266】, 即可免费阅读【抢救大明朝】小说全文!
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伊桐读物】
去回个书号【1266】, 即可免费阅读【抢救大明朝】小说全文!
“似乎是梦见老祖宗了。”
朱慈烺并没有一开始就把话说死了,王承恩虽然老实,但绝对不傻瓜。崇祯皇帝会用老实人,但绝对不会用个傻瓜当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兼提督东厂的。对付这号人,就得半真半假慢慢的哄,最好让他自己往套里钻。
“哦。”王承恩应了一声,“千岁爷梦见的老祖宗长什么样?是不是和画上的太祖高皇帝一样?”
“不一样,”朱慈烺摇摇头,含糊地说,“要年轻的多,看上去很凶。”
王承恩点点头,不置可否,“许是千岁爷忧心国事,才夜有所梦吧?”
他才不相信朱元璋真的会托梦给年仅十六岁的少年太子,因为大明还有英明天子在朝。老祖宗就算有什么力挽狂澜的办法,也应该托梦给天子啊。
“许是如此吧,”朱慈烺认真地看着王承恩,“不过本宫还是在梦中见到了一条生路。”
“生路?”王承恩有些不解,“谁的生路?”
“当然是大明的生路!”朱慈烺语气坚定,一字一顿地说,“王伴伴不觉得我大明眼下正徘徊在生死之间吗?”
王承恩沉默不语。现在谁还不知道大明正处于生死一线之间?其实早在崇祯十五年的朱仙镇大战后,督师侯恂就说出放弃中原,以江山社稷为重的话。
崇祯十六年春,崇祯皇帝自己就和复任首辅的周延儒私下议论过南迁。
而到了崇祯十六年的六月,就在崇祯皇帝一再催促孙传庭出潼关去和风头正劲的李自成决战的时候,周皇后也提过迁都的建议。她“以寇急”,试探崇祯说:“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当时王承恩就在崇祯的身边。
**崇祯十七年后,更多的臣子都已经意识到“边寇交织,中原不可为”了,所以南迁的提议已经被摆在朝廷上公然讨论了。
可是崇祯皇帝却始终下不了决心,用乾纲独断来推行南迁。而臣子们大多不愿意承担放弃祖宗陵寝的罪名,所以在朝议南迁时总是一片反对之声。
王承恩心想:太子想来也是赞成南迁的,又怕自己年幼言轻,所以才借口太祖托梦,把南迁的建议提出来吧?
“老祖宗是不是在梦中提了南迁的事儿?”王承恩试探着问。
朱慈烺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将自己之前做好的图表,递给了王承恩,“你看看吧。”
王承恩恭谨的接过图表,又是一愣。这种以图表和矩阵的形式,将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进行系统分析,再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的办法,显然不是十六岁的朱慈烺能够掌握的……而且朱慈烺的老师们,还有他身边的内侍,似乎也不会这种办法。
朱慈烺看着王承恩,娓娓而道:“我大明之难,明看是兵败将亡,节节失利,而要细看,其实还是出在财务上。如果朝廷有花不完的钱,流寇早就抚平了,胡虏也早就被堡垒边墙困死了。”
“千岁爷说的是。”王承恩一边回答,一边皱着眉头在看朱慈烺给的图表。
这份图表,主要分析的就是大明朝的财务状况。
大明的财务状况,总体上看还是比较健康的!
就是有现金储备枯竭和收支不平衡两个小问题……在后世金融狗们看来当然是小问题了!
因为大明朝基本没有负债,而且还拥有巨大的现金流,还独占广阔的市场——江南、江淮、福建、两广的税收市场!
这可是十七世纪时,全世界最大的税收市场啊!而且成长性良好,通过丝绸、瓷器等商品的大量出口,新大陆的白银正源源不断流入江南、江淮、福建、两广的税收市场。因此这些地方就能够承受更高的税收……当然了,前提是让朱慈烺去江南收钱!
只要他能到江南掌权,就有办法从最有钱的海商和三吴大地主那里收到钱……或者骗到钱!他在后世就是干这行的!
朱慈烺站起身,背着手,在大殿中一边踱步,一边侃侃而谈道:“崇祯十六年,各项税赋、加派总计价值白银一千多万两。因为中原、陕西、湖广等处陷入战乱,北直隶又在崇祯十五年为胡虏所掠,因此都大量拖欠。在去年收到的一千多万中,大半都来自南直、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膏腴之地。
而东南膏腴之地承担了那么多的税赋、加派,却安定如常,并无流民之祸。这说明东南有钱啊,足以承担各种税赋、加派!
东南安定,无流寇、无胡虏、无藩王、无大灾难,连海寇都被郑芝龙平定,完全是一派太平盛世的场景。所以朝廷在东南收取巨税的同时,却不需要支出多少,所得几乎都是纯利啊!”
朱慈烺顿了顿,又问:“王伴伴,你知道朝廷的钱主要花在哪里了?”
“唉,”王承恩叹了口气,“自是花在辽东战事和中原剿匪上面了,另外藩王的禄米也花了许多。”
朱慈烺点点头,“对!朝廷在东南收取巨税,又在中原、西北、辽东花费巨款……东南所得,不足以应付中原、西北、辽东的开支,财政由此不可收拾。财政不可收拾,则兵将缺饷少械,中原和西北难民不得救济,只能揭竿而起,辽东关墙也无钱加固。战事自然糜烂而不可为了!”
王承恩默然无语。
朱慈烺接着又问:“王伴伴,你以为朝廷需要多少钱,才能同时击败已经做大的闯逆和胡虏?”
“这个……”王承恩依旧不能答。
朱慈烺苦苦一笑,“官军与流寇交战,其实是胜多败少。如果不是天灾人祸,朝廷又无钱赈济,流寇早就平定了。可是官军同胡虏交战,却鲜有胜迹,而且还多次大败、惨败!以致将可以用来剿匪的精锐官兵,都丢在了和胡虏交战的战场上。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官军精锐的战力强于流寇,但是大大弱于胡虏。如果要用官军抗胡虏,需要数倍于敌的精锐方可。
据蓟辽总督塘报,如今胡虏所谓满洲八旗劲旅有八万数千人,三顺伪王之兵一万有余。战兵精锐当在十万左右!另外还有依附胡虏的蒙古部众数万人可用。合计可以出动十数万战兵!
若我官兵能以二敌一,则需要三十万精锐!若需以三敌一,则需要四十五万精锐!
再加上流寇已经做大,正挥军十数万而来!如欲摧破,只怕也需要十数万精锐。
两者合计,朝廷需要六十万精锐才能平辽灭寇!养六十万精锐需要多少钱?朝廷能拿得出来?即使不平不灭,只维持局面,二三十万精锐还是要的。如果按照关宁军的待遇发饷,二三十万精锐又得花费多少?朝廷有可能承担吗?”
王承恩摇摇头。
朱慈烺站住脚步,看着王承恩道:“既然拿不出来,那咱们就只能暂时放弃亏本的中原、辽东,退守到还可以赚大钱是东南去。只要东南在手,一年两千万的收入还是可以经营出来的。有了这两千万,我大明的中兴还是有望的!”
这其实是最简单的资产重组,放弃不赚钱的市场和业务,把主要精力集中到赚钱的业务和市场上。
“可是……”王承恩眉头深皱,“可是弃了北京,东南就能守住吗?”
“能啊!”朱慈烺非常肯定,“中原、辽东征战靠得是来去如风的马军。而东南水网遍布,又有长江、黄淮(此时黄河夺淮入海,在下游是黄淮一体)、运河为主干,还有大海为依靠。所以东南战守,利在水师。而胡虏、流寇都没有水师,我大明却拥有福建、广东、天津三路水师可倚,漕运总督之下还有船队,也可以改为水师。只要运用得当,就能依托长江、黄淮和大海,保住我大明东南的安泰。”
水师就是大明朝的核心竞争力!多尔衮、李自成这两只旱鸭子拿什么去打?
朱慈烺继续分析道:“另外,流寇一旦**北京,那么闯逆就得去直面虏丑了!有闯逆在北方和虏丑相争,我大明还不能在东南休养生息吗?这就是昔日太祖高皇帝起于东南而有天下时的局面啊!
现在中原和辽东没有钱,打了那么多年,有钱都打成没钱了。在朝廷手中没有,到了闯逆手中就有钱了?闯逆还到处嚷嚷什么均田免赋,什么三年不征,等他进了北京城,面对汹汹而来的胡虏时,就该知道苦楚了。到时候,闯逆抵挡胡虏都来不及,还哪有余力南征?
而朝廷去了东南,就不必和胡虏交锋,也不需要厚养各处藩王宗室,连流贼都无力南下。”
中原市场不容易做!竞争激烈着呢!而且可以产生的现金流又少,各项支出却非常浩大,是很难维持的。
朱慈烺语气激动,目光深远而悠长,看着空中不知道什么地方,缓缓张开双臂,“所以只要朝廷南迁,胡虏就会变成昔日的蒙元,流寇就成了昔日的红巾军,而我大明就能和太祖高皇帝时一样,在东南中兴复起了!
王伴伴,这就是本宫的梦!也是太祖高皇帝为我大明所指的生路啊!你看太祖高皇帝所指之路,是对是错啊?”
王承恩已经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了——这是为梦想而窒息了!
老太监喜极而泣:“太祖高皇帝真的托梦了!大明有救了!皇上有救了……”
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伊桐读物】
去回个书号【1266】, 即可免费阅读【抢救大明朝】小说全文!
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伊桐读物】
去回个书号【1266】, 即可免费阅读【抢救大明朝】小说全文!
www.wenzhaidushu.com
www.wenkeshuyuan.com
www.xuanmotuishu.com
www.moxiangshuge.com
www.tiantiantui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