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为先天之本,脾乃后天之本。
脾胃的重要性正在被日益重视。
脾虚之所以常见,和它的两个致虚因素有关:一个是劳倦,一个是忧思。前者伤身,后者伤心,而这两点又与中国人长久以来的生存环境与民族性有关。
创制了“补中益气丸”的名医李东垣,早在金元时期就写出了中医经典《脾胃论》。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是和细菌、病毒,甚至肿瘤细胞共生并存的,比如最常见的感冒,引起它的病毒平时可能存在于我们的上呼吸道系统中,比如鼻腔、嗓子,但是并不引发感冒。只有当人劳累了,比如这几天熬夜看球,或者出门淋雨了、着凉了,感冒就被触发了,这是因为身体的抵抗力下降之后,给了病毒乘虚而入、侵袭人体的机会。
忧思这种情绪是跟心相关的,在五行排序中,心是脾之“母”,火生土,心生脾,心总是忧虑着就要被耗伤。同时,由母及子,忧思就可以直接伤脾,这是知识分子、思虑人群的通病。
“无感蒸发”
是人体由内而外地散发热量的过程。只要人活着,即便你处于睡眠中,“无感蒸发”也存在,可以说,它是人体自己具备的一种由内而外的皮肤保湿办法。代谢旺盛、身体壮实的人,“无感蒸发”的能力肯定就强。这就好像一个旺盛的火炉,能把身体里的热以水分的形式散发出去。相反,如果一个人火力不足、功能低下,他的“无感蒸发”能力肯定就弱。男性的火力普遍比女性要旺,所以他们的“无感蒸发”能力一般都强于女性,因此也就有先天的皮肤保湿优势。
那我们要怎样才能增强自己“无感蒸发”的能力呢?具体说就是,即便你还年轻,也不能过食生冷,这是直接伤脾气的。过食生冷导致的恶果,一般会在35岁之后出现,为此,节制生冷应该从年轻时就开始。另一个办法就是坚持锻炼,要及早养成锻炼的习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思劳、体力过度消耗、饮食不节是导致脾气损伤的主要原因。
补脾妙方: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
主要成分:黄芪(炙)、甘草(炙)、白术、人参、当归、升麻、柴胡、陈皮
参苓白术丸
功能主治:补脾。用于长年腹泻、大便不成形。因脾气虚而浑身浮肿、虚胖
主要成分:人参、白术、山药、薏苡仁、莲子、扁豆、砂仁、桔梗、茯苓、干草(炙)
五苓散
功能主治: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主要成分: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
按摩足三里
这个穴位可能大家都知道,它是一个可以帮助你把吃进去的食物转为营养物质,不至于以脂肪的形式停留在体内的穴位,是健脾的要穴。
揉腹
也是一种健脾办法,既能治疗便秘,又能治疗腹泻。脾虚的人,每天晚上都可以按顺时针方向揉20分钟。
敲打带脉
带脉就在腰带所在的那个位置。人体的各条经络都是纵向的,唯独带脉是横向的,它的作用就是“约束诸脉”,当然也能约束脾经,对健脾有益,所以,敲击带脉等于是在鼓舞脾气。
人参健脾丸
功能主治:解肝郁、补脾气。因脾气虚带来的血虚
主要成分:人参、白术(麸炒)、当归、山药、莲子、白扁豆、草豆蔻、陈皮、青皮、六神曲、谷芽、山楂、芡实、薏苡仁、甘草、木香、枳壳
关于消炎药
中医对消炎药也做过研究,发现它们虽然是西药,却具备中药里寒凉药的特性。因为它们性质寒凉,所以久用或者过用是会伤气、耗气的。气被伤了,免疫功能也就下降了,白细胞的战斗力就要随之下降,这样的话,不仅炎症消不掉,自己也越来越虚。久而久之,疾病就变成了慢性病。
中药也有消炎药,比如黄连、金银花、苦参、黄芩之类。但治疗气虚又有感染的人,首要的不是用这些,而是用补气药,而且是补脾气的要药——人参、黄芪,然后才是用消炎的金银花之类。要借人参、黄芪的补益作用“托毒外出”,就是用黄芪给疲惫的白细胞增加能量,使其恢复战斗力之后再去“杀敌”。
即便你确实有炎症,有慢性感染,比如,你的泌尿系统感染、盆腔炎,甚至慢性咽炎、慢性阑尾炎总是复发,你也不要仅仅盯着消炎药了,不妨增加一点儿补脾的中药,比如黄芪。至少在服用消炎药的时候配合点儿,如黄芪15克、大枣5枚、甘草5克,每天煎1剂,早晚各吃1次,你肯定能感到很舒服,炎症也能快一点儿消退,因为黄芪这类补脾气的药,是在帮你提高白细胞的战斗力。
关于能量
生肉、凉的,或者说没有煮熟的食物是很难消化的,包括很多人喜欢吃的刺身、生蚝,或者冰激凌。虽然口感很好,但任何食物的消化都离不开酶,而任何一种生物酶都只有在36℃~37℃的体温状态下才能保持它的活性。一块生肉、一杯冰激凌进肚之后,身体先要将它们捂热到和体温相当,然后才可能激活酶的活性。食物放在冰箱里大约是4℃,与体温相差30℃以上。喝下一杯冷饮后,内脏的温度会随之下降,要恢复原有温度的话,需要动用身体的热量,而这些热量原本可能是用来支付你上楼梯、散步,甚至读书、看报、动脑子用的,现在却要花在捂热一杯冷饮上。久而久之,你用在生活中的能量就变少了,这也就可以解释你为什么比别人容易疲乏,为什么比别人更容易消化不良了。就是因为生冷的食物占用了你可能本来就不充足的能量,这些冷饮使你脾气虚了。
如果你遇到了脾胃被油腻、寒凉所伤的状况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脾胃休息。而让脾胃休息的最好食物就是热粥,大米、小米熬的粥都可以,严重虚弱的甚至可以从喝米汤开始
饮食中,五谷入脾经,是最可以养脾气的,这是蔬菜、水果绝对不能替代的。五谷”不仅性温,对它们进行消化、吸收的成本也是最低的五谷”是最好吸收的,也是最节约脾气的。
关于”湿“
湿的存在有三个因素:一是因为吃了过多的油腻物,消化不了,堆积成湿;二是虽然没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点儿就腻住了,也会成湿;还有就是环境、季节因素的影响,比如,四川多湿,那里的人不吃辣椒就会不舒服。比如,夏天,很多人体内都会有湿,身体会变得很重、很懒。这三种症状归根结底都和脾气有关系,“湿重”是标,“脾气虚”是本。
被湿邪击中的典型症状是:身体总觉得疲劳,但这种疲劳不是因为哪里酸痛,如果酸痛的话,可能是你有血虚、血不养筋的问题。湿重引起的疲劳的症状是身体发沉、发重,头也发蒙,虽然头不疼,但是不清爽;皮肤上会有湿疹,胃口也不好,吃什么都觉得没味道,嘴里发黏。舌头伸出来时,你会发现舌质很胖,颜色偏淡。症状严重的,舌头边上会有齿痕,甚至像孩子的小裙子似的,这叫“裙边舌”,这就是比较严重的脾虚湿困了。
鉴于此,要想祛湿,首先得健脾补气,几乎所有健脾补气的药都能间接地祛湿。你还可以到药店里去买中成药,比如“参苓白术丸”,这是补脾气的好药,性质很平和,可以长期吃来缓慢地改善脾虚湿重的体质除了用药物调养,健脾是最可以采取食疗办法的,因为很多健脾药都是药食同源的,比如山药、薏米、芡实、白扁豆、荷梗等,与大米加在一起熬粥,是很好的健脾利湿食疗方。其中,山药、芡实、白扁豆、荷梗各10克。薏米可以多放点儿,大概30克就可以,毕竟都是药食同源的材料,所以分量上不用特别精确。
过敏者也该祛祛湿
大多数人对过敏的了解可能只局限于过敏性哮喘、药物过敏。对引起过敏的东西的了解可能也局限在药物、螨虫、尘埃或者鱼虾之类的海产品。西医概念中的过敏,是很容易和中医的“湿”搭上关系的。因为中医的“湿”可以是外来的,也可以是内生的。夏天的潮湿空气就是外湿之一,所以在夏天,人们的感冒多带着湿。在夏天用的感冒药也与在冬天、春天用的感冒药不同。你在冬天感冒了,一般吃祛寒的“感冒清热冲剂”;如果是在春天感冒的,吃清热的“银翘解毒丸”“双黄连口服液”;夏天就吃“藿香正气水”,里面有很多祛湿药。如果长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又没有采取很好的应对措施,外湿就会入里化为内湿。与此同理,比如,牛奶吃进去之后,过敏者的免疫系统就将牛奶视为“敌人”,两者“纠缠”“扭打”在一起,那些长在脸上的湿疹、皮癣就是它们纠缠在一起之后产生的“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这些湿疹、皮癣很麻烦,和中医说的湿邪一样,难以很快祛除,会长时间沉积在体内,不仅仅表现在皮肤上,还有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病情会因此变得很复杂。
关于上火
去火药是人们吃得最普遍的。很多人管它叫“小药”,意思是可以自己做主,随时吃也不会出现问题的“保健药”,因为人们总觉得自己上火了。是不是真上火,我们首先要搞清“上火”是什么意思。所谓“上火”,就是功能富余出来了。中医讲,“气有余便是火”,“气”就是功能。而人体是阴阳平衡的,和“气”相对的就是“阴”。如果阴虚了,即便气不是真的富余了,也会显得多出来。好像上火一样,也有口干舌燥、便秘、睡不好觉等问题,其实根本原因是阴虚,阴不足了,多出来的气其实是“虚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