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一想到朱自清这个名字,首先要想到的是《背影》、《荷塘月色》。不错,朱自清的散文写得好,有民国时期文人的那种“人情味”。那时候白话文普及还不太久,散文的文字简单,语法的约束少,加上这些文化名家的努力,现代汉语从一开始,就有很高的文学水准。
那一代民国学者对现代汉语的贡献,其实跟他们深厚的国学底蕴分不开。抗日战争时期,朱自清在昆明的“西南联大”教书,深感于当时介绍祖国传统经典的教材过于粗糙,亲自编撰了一本介绍国学经典的书,叫《朱自清讲国学》。
想想当年朱自清那一代知识分子,受困于大后方,忍受着战争带来的痛苦,还心系民族文化,真是叫人钦佩。朱自清不仅对民族文化有感情,还认真考据,仔细研究,大胆地引进西方学术研究的方法,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写出来的书,不论学术成就,还是思想高度,都是国学研究的一座高峰,甚至很多论点至今仍然是理论权威。
朱自清的语言很美,介绍国学经典的思路清晰,逻辑连贯,我差不多是用了一个下午,一口气就读完了《朱自清讲国学》这本书。想必日后还会经常再读,我可不想错过任何有意思的细节。
比如说这本书在介绍到《尚书》的时候,可以说大大地震撼到了我。朱自清先生通过详细的考据,严密地逻辑推演,和认真地比对,介绍到一个关于《尚书》的细节。原来,我们历史上,曾经有一千多年,读的都是假的《尚书》。
史书上有记载,孔子为弟子说《书》,只是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考据,孔子说的这个《书》,到底是不是尚书。但是有非常详实的史料证明,《尚书》最晚在战国时期就编撰成书了。
《尚书》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差点被烧尽,汉初孔子后人孔安国向朝廷献《古文尚书》,可惜这本孤本是远古文字。到了三国的时候,魏国的一个叫王肃的家伙,伪造了《汉书》,而且还伪造了《孔安国传》。这之后,根据古文字考据来的《古文尚书》,和王肃伪造的《尚书》就同时流传于世。到唐代,皇家编撰经典,竟然采用了伪作,一致正本的《古文尚书》差点失传,直到清代才被学者通过详细考据,重新发现这本被埋没了一千多年的古书。
我们今天很多人读经典,不太注意版本问题,很多经典的注释也不严谨,表面上看起来还有一种“六经注我”的气魄,其实,读书又哪是这种读法。真心要想了解国学经典,我推荐大家先读一读朱自清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书,你会受益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