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在诗情的江南任意流淌,塞北的孤烟消散在旷野间,青梅已成往事,而时光依旧流转。人类在历史的长河里经历了无数次的变迁,唯有二十四节气,随着季节流转亘古不变。清明,他淌过秦汉的风烟,穿越唐宋的明月,飞过明清的篱笆,辗转到今生的路口。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出半城” 。在乍暖还寒的春天,在烟霞未散的河畔,放飞着一支盛世常宁的风筝。一个人行走在河畔,思绪依旧缥缈不定,原以为人若淡如菊,心便可平静无波澜。然而,细雨春寒,怎么淡忘那些如梭的过往?又如何能摆脱凭吊的情愫?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一首诗,一个关于清明的传说,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的故事依旧流传不息。当年重耳逃亡在外,食不果腹,介子推割肉救主。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饮水思源,悬赏众臣,独忘介子推。辗转多时恍然记起,心怀愧疚,亲自请介子推还朝受封。而介子推闭门不见,携其母避至深山之中。重耳不得已纵火相逼,几日后只见两具尸骨。后世为之祭奠,数日之内不可动烟火,寒食清明便由此相传。介子推,我们为他傲然的灵魂沉吟至今。
顺着历史的长巷在诗词的风雨中穿行,我看到了客居他乡的杜牧,在烟雨古道中孤单一人,沉重地吟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人孤身一人赶路,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平添的愁绪,挥之不去。
听着时光流逝的清音,往者的不复,一切恍惚如昨。我仿佛听到了宋时的黄庭坚的感慨“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他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千百年来,时光流转,岁月变迁,无论你是将相王侯还是贫民百姓,千百年后都是蓬蒿一丘,隐没在山林之中。
王朝变迁,天下谁定?我以前可以感受到元末诗人高启的叹息声:“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孙子来。”连年的战乱,使得活人流离失所,死人孤魂野鬼。那满树白色的梨花。仿佛是祭奠的白花,寒食节过去了能有几家再生起烟火呢?
翻阅近代史册,历史不允许我们忘记任何一段时光剪影。当我们歌颂太平盛世时,我们不能忘记,那些血色浪漫的青春,那些革命先烈们,是他们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是他们的一世长眠带来了今天的国泰民安。也正是他们豪迈的气魄,在烽火的天空中划下了凝重的色彩,给清明平添了几许荡气回肠的深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