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绣坊的月光

AIGC创作

一、惊蛰雨夜

惊蛰那夜的雨像断了线的琉璃珠,噼里啪啦砸在青石板上。沈怀瑾握着油纸伞的手微微发颤,伞骨上垂落的雨帘模糊了巷口那盏褪色的"玉绣坊"灯笼。作为省城新派记者,他本不该出现在这间传闻中藏着前朝秘辛的百年绣坊。

"沈记者当心脚下。"绣坊主人苏蘅举着烛台从雕花木梯走下,茜素红滚银边的旗袍在昏暗中泛着幽光。她将烛火凑近墙上那幅《百子千孙图》,金丝银线绣成的婴孩在光影中忽然显出诡异的笑脸。

沈怀瑾的钢笔突然在笔记本上洇开墨渍。三天前收到匿名信时,他就该想到这桩"苏绣传人涉嫌倒卖文物"的新闻调查,远比他想象的凶险——那幅绣品背面竟藏着半张发黄的《江宁织造局密档》,与父亲书房暗格里那份残卷严丝合缝。

二、旧事如绣

"这是宣统三年我太奶奶接的最后一桩活计。"苏蘅的指尖拂过绣架上未完成的并蒂莲,银顶针在烛火下泛着冷光,"那夜官兵冲进来时,她正用掺了孔雀翎的丝线绣龙睛。"

沈怀瑾望着她耳后淡青的血管,想起今晨在档案馆查到的记载:1911年冬夜,苏家绣娘被指私藏御用织品,满门女眷充作官妓。他喉咙发紧:"后来呢?"

"后来有位留洋归来的沈少爷,用十箱磺胺换回三十七条人命。"苏蘅忽然转身,发间白玉簪划过他手腕,"您祖父沈秋白,没和您说过这段往事?"

雨声骤然轰鸣。沈怀瑾倒退半步撞翻绣架,五彩丝线如瀑倾泻。父亲临终前攥着半块双鱼玉佩喃喃"赎罪"的画面,与匿名信上"沈家伪善"的血字重叠。窗棂外黑影闪过,他本能地将苏蘅扑倒在地,三枚钢镖深深钉入身后的《麻姑献寿图》。

三、双面绣

"他们在找完整的密档。"苏蘅扯开旗袍立领,露出锁骨处狰狞的旧疤,"当年沈家拿走的上半卷记录着织造局贪墨,下半卷..."她忽然噤声,绣房深处传来机杼声。

沈怀瑾跟着她穿过九曲回廊,月光透过卍字纹窗棂,将两人的影子绞成解不开的同心结。织机前的老妇用盲眼摩挲着半幅龙袍,哼着破碎的昆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我八岁那年,这些人放火烧了绣坊。"苏蘅往香炉撒了把苏合香,青烟中现出她背上的刺青——下半卷密档竟用朱砂纹在肌肤间,"他们说沈家拿我们当挡箭牌,您祖父转手就把密档卖给了军阀。"

沈怀瑾的相机摔在地上。他终于明白父亲为何终生不用磺胺,为何每年惊蛰都对着半块玉佩枯坐。暗门轰然洞开时,他抓住苏蘅的手腕:"当年沈家拿走的不是密档,是英国领事馆的绝交书!"

四、千丝结

七日后《申报》头版震惊沪上:江宁织造局后人交出完整密档,牵出盘踞江南三十年的走私网。沈怀瑾在晨雾弥漫的码头找到苏蘅时,她正将祖传的孔雀翎丝线抛入黄浦江。

"现在两清了。"她转身的瞬间,沈怀瑾瞥见她襟口露出的半块双鱼佩。江风卷着油墨香的报纸掠过船舷,头条下方的小字讣告写着:昨夜西郊仓库起火,六名海关要员葬身火海。

他忽然读懂她眼底的灼痛。密档交接那夜,她背上新添的烫伤不是意外,那些钢镖淬的也不是见血封喉的毒,而是让人产生幻觉的曼陀罗汁——她至始至终都在为他铺就生路。

"苏蘅!"他追着启航的汽笛狂奔,咸涩的江风里飘来她最后一句话:"告诉世人沈苏两家的故事,但不必说结局。"

五、无字绣

今春苏绣双年展最受瞩目的展品,是件题名《惊蛰》的素缎屏风。月光般皎洁的缎面上,隐约可见两只锦鲤在雨帘中相望,走近才惊觉竟是千疮百孔的弹孔与焦痕。策展人说这是用日军轰炸残留的炮弹皮刮出的纹路,唯有特定角度的灯光下,才能看见藏在弹孔里的金箔双鱼佩。

闭展那夜,有人看见身着月白长衫的先生在屏风前伫立良久。更夫敲三更时,一缕掺了孔雀翎的丝线轻轻落在缎面缺口处,恰似惊蛰夜未说完的半句告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