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逃避,一定是有所惧怕
文/安小西
最近,师大的研究生群里,讨论如火如荼。
大家都在努力的确认实习簿、答辩申请表、学分情况等信息。而当事人之一的我,总是在手机这边,冷眼旁观,就跟没事儿人似的。
其实所有的这些东西,尤其是毕业论文,我并没有准备好。确切的说,是还没有写,无从下手。
打从去年夏天开题的时候,我就知道,毕业论文,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儿。
而半年过去了,我依然没有动手。
时至今日,有些同学,已经提交了论文。我还是没有,动手的欲望。
它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说,时间紧迫,我也很清楚。但始终迟迟拖着,不肯行动,也是事实。
每天,我把自己折腾得忙碌不堪,做完了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唯独,最重要的毕业论文,不曾留下一点空间和时间。
我明明知道,毕业论文要求挺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而始终拖着不肯行动,本质上讲,其实是一种逃避。
从确定好论文题目,明确论文要求的时候,我已经知道,这个毕业设计,不仅难度大,而且非常麻烦。
更重要的是,这一类教学实验,我从来都没有做过,根本什么都不懂。这就意味着,我又需要翻阅大量的参考资料,从零开始学起。
我只要一想起如此浩大的工程量,心里就发憷。只好每次都躲开这个问题,去做那些,自己能够迅速完成的任务。
假如,这是一个我比较擅长的领域,我想,我应该很早就已经完成了,绝不会再三逃避,拖延至今。
这大概也算是人性中的一个弱点吧!我们总是喜欢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辛勤耕耘,因为这让我们感到安全,有成就感。当我们遭遇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必须走出舒适区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不适应,害怕自己做不好,总想逃避。
从小我就是一个安静内向的孩子,我从来不喜欢在公众面前讲话。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老师让回答问题时,我从来不主动举手。而集体回答时,我却是比较活跃的。很多时候,那些问题并不是我不会,而是我不敢。
偶尔,我被老师点名叫起来的时候,尽管那些题我都会,我还是会异常紧张,说话磕磕巴巴。每到那个时候,我都特别痛恨自己,觉得太没有出息。
正因为如此,大多数情况下,我都避免自己在别人面前讲话。似乎,只要自己躲开了那个不适应的环境,一切就可以照旧。
当我确定自己被师大录取的时候,我心里多少是有些恐慌的。未来的职业,竟然是我极其不擅长的领域。我根本不知道,一个总是害怕在别人面前讲话的人,该如何站在讲台上,每天带领着学生,汲取知识。
也许是对未来生计的焦虑,暂时战胜了在公众面前讲话的恐惧,我强迫自己不再逃避,想尽办法锻炼自己讲话的勇气。
失败必然数不胜数。
记得第一次社团面试时候,台下坐的不过是高一届的学长学姐们,我连提前准备好的自我介绍都说的磕磕巴巴。说了几句后,自己都感到非常难过,为什么每次都那么语无伦次,对自己相当失望,从此再也没有去过任何社团,我又当了逃兵。
大一的思修课上,老师让我们用英语辩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方式哪个更好,每组必须上台展示。我被安排为极具挑战性的二辩,需要陈述完自己的观点后,再反驳对方辩手。
表达自己的观点已经够呛,还要用英语,还要寻找对方漏洞反驳,难如登天。我只记得,我紧紧张张说完自己的论点,已经心脏快跳出来。对方说了什么根本没心思听,哪来的漏洞和反驳,只盼望快点结束让我下去。
结果自然不怎么样,老师甚至指出,我说话面无表情。我心想我都快紧张死了,哪还顾得上表情。
公众场合讲话,一直是我的短板,稍有不慎便紧张兮兮,尤其自己先给自己一个糟糕透了的心里暗示,后面的部分一定混乱不堪。
这样的局面,我总是难以应对,所以一直逃避,能躲就躲。若不是因为毕业要当教师,我想我这辈子都无法克服这样的心里恐惧。
如今,我的确可以自如地站在讲台上,随心所欲自由发挥,突发状况也基本不在话下。
但是,出门在外,我内心依然有些许逃避。凡是需要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让别人去。假如必须是我,我还要在心里劝自己勇敢一点儿。
其实这么多年的刻意锻炼,和别人打交道时,我已经可以非常妥善地达到交流的目的,既礼貌又温和,从来都是很愉快的结果。
但那多年的恐惧,似乎植根于心灵深处,遇到别人时开关自动启动,即刻陷入熟悉的害怕和紧张,总让我有种瞬间打回原形的挫败感。
无论是当年逃避讲话,还是如今逃避写论文,二者所透露的,都是我的弱点,都是我不擅长的部分。
生活中,类似的逃避自然不只这些。而每一种,都如同一面镜子,它清晰地反射着我们惧怕的部分。而这惧怕的,或许,正是我们不曾意识到的短板。
我所逃避的这些,迟早还是要自己面对。讲话的恐惧,在我一遍一遍的磨练之后,终于有所意识,慢慢消除。
有关论文的逃避,我惧怕的,不过是大量的学习,思考和材料分析。这些是我目前并不懂的部分,因为不擅长,所以总逃避。那么,找到自己惧怕的东西,尽力去修正和完善,逃避自然便会消除。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逃避某个问题的时候,先不要急着脱离那个不舒适的氛围,停下来认真拷问拷问自己,究竟在惧怕什么。或许,很快,你就告别此次逃避,问题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