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味语言
《狐狸分奶酪》听评课思考
文字:丹老师
《狐狸分奶酪》这三节同课异构的课,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思考:
1.教师的指导性语言指向是否明确?
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性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对于语文老师来说,老师的指导性语言一定要“语文化”。
在这三节课中,课堂上教师的指导性语言指向较为明确。在崔老师的课堂上,出示的两次学习要求指向明确,并且有梯度性。从第一次的学习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长句子时要注意适当的停顿。到第二次的学习要求:在读好长句子的同时,解决对课题提出的问题。有了这样指向明确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在路老师的课堂上。在指导学生读狐狸说:“小家伙们,你们吵什么呀?这句话时,问学生:你为什么读得这么亲切呀。根据学生的朗读语气进行提问,这样指向明确的提问,学生的心里马上定位到自己朗读时的心情,感受到狐狸狡猾的本性,从而产生了良性的师生对话。
当然也有需要改善的地方,课堂上孩子在读课文对话时,没有把句子读完整,老师重复提示到:请你读全,读完整。这样比较笼统的指向性语言,学生不能够接收到有效信息,因此频频不错。如果老师将提示改为:孩子,不着急,请将这段话完整地读给我大家听。或许学生能够很快明白老师的指向。
2.师生对话给学生怎样的思考?评价语有哪些角度?
《狐狸分奶酪》是一个民间小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正是需要童趣童味的年龄。在这三节课中,三位老师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的师生对话,将学生带入到故事情境中去。但是有些课堂语言不够精炼、易懂,偶尔学生处于迷茫状态。如在课堂上问到:狐狸的笑跟我们的笑一样不一样?听课过程中,我就有个疑惑:我们的笑应该是什么样的笑,根据心情的不同,我们的笑也都不一样的。
课堂评价语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同时也是彰显教师素养的重要标志。
(1)对学习内容的评价。老师评价到:你说的非常棒。这样一句话会让学生信心大增,然而根据当时的情景,如果换成:你说的很到位,我估计狐狸也是这样想的吧。这样的评价学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感受人物的形象。
(2)对检测字词的评价。课堂上老师评价学生:你把这些词语的字音读得真准确。这样的评价有了一定的指向性,如果换成:你把这些词语里面有后鼻韵母的词读得很饱满。这样是不是就将评价语的指向性精确化了呢?
(3)对朗读效果的评价。学生通过朗读把人物性格表达出来后,老师评价到:你读得很不错。如果换成“你读得声情并茂”或“你读得优美动听”,这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又用语文的方式让学生具体感受到自己“不错”在哪里,并且还可以积累词语,两全其美啊。
语言,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是我们必须修炼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