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泉州泮宫
把泮宫和卤面联系在一起,是不是辱没了泮宫作为古代国家高等学府的名声?
《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辟雍”是四面环水之意,代表天子所在的大学,换言之是古代中央国立大学。“泮宫”是半圆形之水,代表诸侯国所在的大学,换言之是地方高等大学。
如今你走进泉州泮宫,红砖瓦厝,老榕树掩映,一座历经千年的孔庙,壮丽恢弘。孔子端坐大成殿中,俯瞰历代学子,威严端庄。可以看出,泮宫是古代泉州学子求取功名的最高学府,人文气息浓厚。
二、泮宫的烟火味
而又有几人知道,泉州的泮宫曾经有一段极具烟火的经历。
新中国成立后的六七十年代,破四旧,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孔子作为批判对象,被贬低为孔老二,孔庙劈为两半,大成殿变成泉州医药公司的仓库,前庭两侧则成为一所红色的人民小学。
从泮宫开始往里走,是为中山中路农贸市场。原本书声琅琅的泮宫,变成嘈杂的卖菜场所。
中路菜市场是当年泉州最大的农贸市场,天刚蒙蒙亮,浦西杀猪的大叔、菜洲卖菜的大妈、新桥溪卖沙蝲、浮桥打肉丸、东海卖鱼,各色人等在此谋求生活,而“浔埔阿姨卖臭蟹”,当年的浔埔阿姨勤劳有名,但免不了有人说三道四。
这些商贩都是天黑就出门,饿着肚子在营生,于是泮宫又滋生了经营面线糊、花生汤、卤面的餐馆。
三、泮宫卤面
在泮宫经营卤面以铁记为最出名,老铁带着两位靓丽的女儿在那里掌勺,卤面一碗一碗地煮,猪油烈锅,生碱面为主,海鲜红肉为辅,灵魂调料花生酱,最后再来一点鹅菜豆芽和韭菜,完美出锅。
在铁记卤面的带动下,周围的卤面摊基本都走这种形式,口味固定了下来,也就形成了泉州卤面的一个重要代表------泮宫卤面。
泮宫卤面风光无限,四面八方的人们都来品尝。
而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路菜市场撤离,泮宫还原成以前的泮宫,孔庙不再是什么仓库和小学,孔子仍然端坐大成殿,接受一代代学子敬仰的膜拜。
泮宫卤面面临解体。
老铁离开了泮宫,刚开始发展得非常好,他扩大再经营,加盟店一家家地开,起先还有所把控,到后来,只要有加盟费,什么人都可以经营,尤其是一些利欲熏心的外地人员,并不了解泉州的饮食文化,也不懂泉州人的口味,于是,这个铁一般的招牌硬生生被砸,试问现在还有多少泉州人想去品尝铁记卤面?
那一口铁记泮宫卤面只能存留在老泉州人的记忆中。
四、三十年历史的泮宫卤面
忽然有一天,惊闻花巷有一家经营了三十年的卤面,号称“泮宫卤面”,经营者为一位曾经在泮宫做卤面生意的老庄,当年仅仅认得老铁,这位老庄还真不认识,那么前往一尝。
店面并不起眼,看得出这几年的坚持并没有让他暴富,店门口写着“泉府卤面馆”,旁边的小字是“老字号,原泮宫庄记”,还有一块小黑板,手写上“舌尖上的泉州”等等。
傍晚并没有什么客人,门口一把交椅上坐着老庄本尊,喝着茶,休闲万分,看到来人,腾地立马起身,走进了厨房。
庄太操着普通话,并不是泉州本地人,等庄太点完餐,老庄开始烈锅。
老庄的厨房有四口锅,他还是秉承老传统,一碗一碗地煮,四口锅,同时可以煮四份。
我一直认为要鉴定一碗地道的泉州泮宫卤面,必定要在面里加上海蛎和牛肉,唯有海蛎才能提起所有的鲜,而唯有牛肉方能感觉面里的嫩。
老庄的卤面很大份,料很足,海蛎牛肉卤面只收了23元,说实在一点也不贵。
卤面卖相很好,咸淡刚刚好,面条不会太烂,那一口似汤非汤的浓汤非常可口,但浓汤颜色有点发沉,据说是老庄用十几种调料秘制的花生酱,属于他的独家秘方。
老庄的牛肉用的不是牛肉片,似乎是用牛肉羹直接爆炒,粉太多,就显得满满都是料,但海蛎很新鲜,还能吃出当年的味道。
美中不足的是那一口让人念念不忘的猪油味,老庄已经放弃,就像放弃了卤面真正的精华。我问老庄,为什么没有猪油?老庄显得很紧张,解释道:以前一直用猪油来着,但下水道老是堵住,所以现在就不用了。
这是一个很遗憾的回答。
五、泮宫卤面吃的是情怀而无关学识
我相信老庄肯定在泮宫待过,他深蕴泮宫其道,他的卤面有泉州人的精神,他说话的方式,待人接物的口吻,一位很地道的泉州人。
像老庄这样坚守一份泮宫卤面的,真的少之又少,而又有多少年轻的泉州人会去喜欢一口猪油味,那么,老庄坚守的那份没有猪油的泮宫卤面,吃的到底是味道还是情怀?
泮宫卤面是在特定的时候创造出来的美食,成为了泉州卤面的符号,这是一种时代的美食文化。
文人都喜欢吃,大文豪李白好酒、苏东坡好肉,如果有穿越,想来会是哪一位泉州文豪刚好穿越到七八十年代,在泮宫品尝一碗地道的卤面,从而让卤面带上了泮宫的美名。
如此说来,卤面并没有辱没了泮宫的高大上,但泮宫卤面吃的不过是情怀而无关学识。
(文中图片均为老庄泮宫卤面)
“草草啖盐说蜜”,谈三餐美食,讲四方风情,看似草草,却是人间百味。
欢迎你来,喜欢就点赞、转发、评论。
图文原创,拒绝不良自媒体盗文盗图,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