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什么?

一本书,有时会让我们开卷有益,有时开卷也未必有益。碎片化的信息时代,幸运的是,总有那么一本书,既能解惑又能稍作安慰。多年的心里枷锁随着作者的文字逐渐解开,又仿佛被人轻轻拍醒,然后告诉我们,还来得及。

书名为《心理抚养》,作者是李玫瑾,她是著名犯罪心理学家。初看这本书时,我心生疑惑,何为心理抚养。带着疑惑翻开书,渐渐的在书里的某些文字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就是那个作者笔下脾气暴躁的成年人,情绪上来时犹如暴风骤雨。事后会很后悔,尤其每每吼完孩子,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控制不住。我从小就被大人说是个倔驴脾气,火气大,撞了南墙都不回头。我一直以为也许可能大概是天生的吧,有时候也纳闷,一个娘胎里出来的,为什么脾气秉性相差这么多?

书里说,一个成年人脾气暴躁,大致可以判断他在一岁之内的心理抚养是贫困的。每个人天生都有差别,婴儿房是观察人与人天生差别最好的地方。有的婴儿醒了,眨巴眨巴眼睛,嘬嘬小嘴,不吼不叫。有的婴儿醒来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而有的婴儿一睁开眼就大哭,嗓门惊天动地,脖子上的小青筋都显露出来了。如果他刚醒一睁眼就有熟悉固定的抚养人过来,亲切的脸熟悉的声音:“呀,宝宝醒了?”很快他被抱起来,体位的变化让他舒服了很多。熟悉的奶头已到嘴边,这样的宝宝何其幸运,不需要使劲哭,也不需要痛苦的等待。他遇到了一个有爱有固定养育时间的母亲或抚养人,能及时帮助他缓解身体的困顿,肚子的饥饿等等。这种体验的孩子情绪感受是什么呢?肯定是舒展的、满足的。他不会产生急躁、迫切、痛苦和愤怒的情绪。也不会形成与此相关的动力定型的任何表现。这样温情的抚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幼儿身体里的神经细胞记忆都是舒服松快的,又有什么理由起急、吼叫或烦躁呢?反之,婴儿醒来想翻身翻不了,饥饿难忍,于是扯着嗓子哭。抚养他的人可能因为忙碌未及时到达,或者说只是为钱干活,只要孩子亲人不在眼前,能不反应就不反应。那么这种婴儿的身体记忆就是痛苦。他的哭喊不仅没有减轻痛苦,还会随着他用力哭喊耗尽体力,加重燥热,浑身更加难受,以致上气不接下气。如果一个初生儿在生命最初的日子里天天如此,这种身体和内脏所经历的痛苦,会让周围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系统形成痛苦记忆。这种养育方式只要超过三个月,孩子就会形成自主神经系统的痛苦感受与哭喊的连接反射,这就完全属于后天建立的条件反射。也就是说只要内脏不舒服,伴随的一定是与哭喊相似的吼叫,还有四肢的愤怒表达。

上高中时某天同桌问我说,你生气的时候会不会砸镜子?我皱着眉问她,只砸镜子吗?她撅嘴说,对,我生气的时候只砸镜子。我想了想说,我可能会把手边的衣服甩出去,可能会把书砸地上,但镜子不会。很奇怪对不对,每个人在怒气腾腾的时候表现都不一样。书中说有的人动辄爱起急,说话很冲,爱吼叫,还会忍不住摔东西,或者动手打人。有这种脾气的人往往在生命之初,在最无助的时候没有得到抚养人温柔及时的照应。他的吼叫可能是早年内脏感受痛苦时哭喊的表现,他摔东西的动作与他曾经仰面朝上,不能自我解除痛苦,只能用四肢挥动来表达愤怒有关。看到这我终于明白了,比如我同桌,她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那时候大人们都有农活,而且家里好几个小孩,她前面还有哥哥姐姐,后面还有弟弟妹妹。抚养不到位肯定是存在的。我虽然是当时家里的第一个孩子,但那时父亲是个不成熟的人,加上我爱哭,母亲说她做饭的时候我经常躺炕上扯着嗓子哭,父亲从来不哄自顾自的看他的小说。有一次嫌我哭的厉害,竟然把被子直接扔到了我身上。等母亲拿掉被子时,我被捂的加上自己哭的,满头大汗,脸红彤彤的,嗓子都哑了。家里老人的观点是,孩子嘛哭哭没啥,越抱就越放不下,哭哭还长劲。哭半天没人理,长出来的劲全是蛮劲,暴脾气。这样的暴躁往往伤人伤已。所以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人的许多问题源于早年养育。

当然,我并没有埋怨父母的意思。毕竟那个年代,物质匮乏,有农活要做,有一大家子的饭菜要做,再加上人固有的观念。从这本书,我明白了我的暴脾气很大一部分跟早期的被抚养有关,但作为一个成年人,我更加知道,脾气是可以收敛的,情绪是可以控制的。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除了天生的,更多的是后天的抚养、养育和教养造成的。庆幸的是,我只是脾气急躁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如今我有了自己的小孩,之前确实有诸多照顾不周的地方,一直不曾明白。如今我明白了,作为他的抚养人,不仅要给予他衣食温暖,还要注重心理抚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