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是个大日子。
不知道是啥时候开始,谐音我爱你的520变成了普天同庆的大日子。就连婚庆这个日子酒店也是爆满,提前半年都订不到酒席,于是我们就没有凑这个热闹改期了,然而,我浪漫的老公一如既往的安排了节目,要“渡过生命中的每一个节日”。
不凑巧的是,520也是我亲爱的母校110年的校庆。依稀记得100年校庆的时候,我穿着白衬衫格子裙子骑着破自行车在校园中穿行的场景,那个时候520只是一个平凡的日子,并没有被赋予如今如此多的意义。
头一天,我就被朋友圈的校友刷屏,突然之间,发现身边这么多的校友有种穿越的感觉:总觉得校友身上应该有种咱必须认同的闪光点应该其义自现才是啊。师妹在朋友圈喊我回学校,我回她:你不是才见过我了么?我老公问我为啥不回学校,我答:你看,有联系的,我已经邀请来咱婚礼了。其他的,以前都关系一般,不会因为这一次见面就突然变成挚友。就算有这种可能,这也是一种成本极高的社交活动,和其他的社交活动不会有本质的区别。还是随缘吧。晚点路过学校感受下。
好巧不巧,我还是接到了十几年的朋友的电话,打回去,原来问我到了没有。我查看朋友圈,发现又有一个大学时代一个比较好但是离开魔都之后少了联系的同学也来了。于是决定提早去校园,见见她。
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近两年回到学校,再也没有以前那种“近乡情更怯”的感受,虽然整个校园的格局依然如旧,我也还未老去,我正在老去。我也并没有热切的要去跟同学们抓堆儿,发给她们两位的消息没有回音,漫无目的的走在校园里面,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看着这热闹的校园青春脸庞的少年们。
远远的,看到昔日工程馆门口一堆人聚在一起,有些似曾相识的面孔,犹豫了几秒,还是决定去打个招呼。
一切那么熟悉,一切又是那么令人不舒服。我所在的专业当年招了300人,分为三个班级。这个专业的人,大多数是从建筑、计算机、土木、桥梁等专业分流下来的人群。当年都是自己省里面排名特别靠前的学生,都是意气风发的少年们。被刷下来的主要原因,就是那些专业在所在省份招的人数太少而本专业却是招的最多的人。排一下这背后的逻辑,是想说,在我们整个班级,是以北方的人为主的。于是,在我整个大学四年,是活在一个类似于赵本山时代的氛围中的,这对于一个来自南方(再强调一遍,河南信阳是正儿八经的江南水乡,跟整个河南大地划清界限)的姑娘实在是一件非常挑战的事情,想融入他们的群体,缺屡屡招搓,到最后,还是强大的自我占了上风:不理不睬,自成一派。这是我跟我们整个班级比较疏离的主要原因。
讲到历史原因,再回到如今的校庆时光,一切依然如旧。北方系的同学们开着他们赵本山式的玩笑,年迈的班主任被围着,顾不得理我的打招呼,跟我并不熟悉的同学尴尬的跟我打招呼,就算是昔日的室友也是淡淡的。这一切的时光让我回想起自己并不是很愉快的大学时光。
我深爱着我的母校。我在这里成长,蜕变,与另外一群人相关,而不是眼前只有同学名义的一群人。昔日,并不是如胶似漆,今日,也不必假装亲密。我希望见到的一位昔日朋友,也未见到。我把这称为缘分。
简单聊了几句无关痛痒,我坚决的要离开。老公接到我后问我感觉如何。
我答:一个人毕业十年,还可以拿母校来给自己贴金,毕业十年之后,只有自己奋斗的历程和结果才可以给自己贴金。我已经跳跃了这些阶段,寻找自我去了。同学这种关系如若当初没有变成密友,不必再花时间去维护。人之所以成为自己,正是因为勇敢抛弃过去各种圈子的羁袢,建立全新的自我圈子。而我,已经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