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问父母们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希望自己改变的是什么?
听到最多的答案是“不发脾气”。
人的本性就是这样,知道自己的不足,但就是很难改变。很多父母一次次反思、告诫自己,要用更好、更理性的方式对待孩子,但结果自己也像个孩子一样,反复无常,走不出自己的情绪和认知。我也经常看到他们因此而叹息、哭泣。
想做个好妈妈,为什么总坚持不下来?
我觉得,改变孩子并不是最困难的。教育真正的难处在于,父母有面对困难的勇气,有坚持精神和执行力,才不会一再地折腾、干扰孩子。
但光有决心肯定是不行的, 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建设。做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同样经历过这些艰难的改变,今天,就和大家说说我的体会。
别再给自己打鸡血式
我发现,许多妈妈在面对养育的焦虑时,经常用一些很虚的方式鼓励自己,比如加油打气喊口号:“我一定要改变自己,为了孩子,我必须给他做个榜样,我一定要坚持。”
这种自我激励,维持三分钟热度没问题,但能坚持哪怕半个月就不容易了。因为内心的动力会迅速衰竭,好比缺油的汽车,根本走不远。
而这种虎头蛇尾的结果,又会让我们对自己产生不满,然后陷入自我否定当中去。
有勇气停留在困难界面
佛学有个观点,心里想的是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这个说法也得到了现代心理学的验证。
很多妈妈想给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而失败,然后就会说“好难”,失败的次数多了,就失去了尝试的动力。
说改变孩子“好难”,其实是在给自己制造拦路虎,给本来没那么困难的事情,加上了畏惧情绪,就变成了畏难。
消灭拦路虎的办法,就是先调整自己的情绪,停留在困难界面,找到切入点。比如:“一定能让孩子好好吃饭,但我要尝试用其他办法。”当我们用这种朴素的鼓励,把自己稳定在这个困难界面上想办法,哪怕办法不够完美,你也会发现,我们开始跨越了那个让你感到挫败、想逃跑的节点,在毫无头绪的混乱中,逐渐找到出路。
坚持住,不断线
当然,就算我们突破了困难界面,下定决心往前走,还会不时有挫败感动摇我们的决心,干扰我们的进程。然后就会犯嘀咕:“我这样做有用吗?这么辛苦何必呢?你看邻居都不怎么操孩子的心不也好好的……”
就是这些小的失败感,让好多人不知不觉地开始偏航。因此,我们一旦选择改变,在这样的细节上要提醒自己,不逃避,不断线,不要走入岔路口。只要方向正确,一步一步地走,就把最艰难的地方走过去了。
降低预期
就像前面说的,这些年我见过很多家长信誓旦旦地要改变自己,也曾经付出努力,却一次次地败下阵来,然后埋怨自己:我咋就改不了呢?
除了方法不对路,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期望太高。有时教导孩子是很容易的,但更常见的情况是,改变是一个漫长而起伏的过程,不论你还是孩子,都会一次次被习惯的力量所击倒——这就是改变的常态。
所以,不要指望用“天”来计算改变的进度,用“月”来计算已经算是快的,而有些孩子根深蒂固的问题,真的需要用“年”来计算。这听上去特别让人绝望,但这就是事实,看清这一点,我们的耐挫力也会增强。
所谓“万事开头难”,是因为开头面对的挑战和不确定因素最多,而经验和成就感却最少。只要我们不放弃,一寸一尺地进步,当经验和成就感越来越多,挑战和不确定越来越少,终会有一天,我们会为孩子越来越好而高兴。
最后,我再次建议父母们,不要太急于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试想一下,如果你能用一两年的时间改变孩子的某个顽症,那么,光这一个改变,就会给孩子、给你带来巨大的益处和幸福感。
所以说,改变很难,但是很值得。